女儿读大二,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从小,她喜欢跟我聊天,我总是微笑着聆听;她身体不舒服,我陪着她看医生;她想外出游玩,我和她一起游历乡村小巷、走过祖国美景……我接纳她的学习成绩、理解她的交友情况,唯独对她随手乱放东西的行为习惯,始终无法接受。
失控的怒火:母女间的“整洁”之争
昨天晚上,在外吃完晚饭回到家,凌乱不堪的书桌、前几天出游回来未收拾的行李箱、茶几上乱丢的纸巾……这些乱七八糟的景象,让我积压的怒火瞬间烧到了眉头。
她放假回来一个多星期,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上演。我毫不客气地把书桌上的东西往垃圾袋里塞,连她珍视的《最强大脑》选手明信片也没放过。她哭着求我别丢,我却被怒火冲昏了理智,这场“无硝烟的战火”一直持续到半夜。
晚上10点多,我冷静下来后,听着房外女儿时不时的哭声,我才意识到:表面上我赢了,书桌变整洁了,实际上却可能输掉了女儿的心。我开始思考,该如何处理后续问题。
共同实践:用行动教会孩子“如何做”
我意识到,强制收拾除了让她伤心,根本起不到效果。过去多次口头提醒“你要怎么做”,却很少真正陪她实践,她自然学不会。
于是,我看到客厅沙发上未折的衣服,对她说:“我们一起把衣服折好、放好吧。”她知道自己没收拾理亏,愿意配合。
我引导她如何折得更好,折完后又教她按上衣、长裤、短裤、睡衣分类摆放。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她的心情渐渐平复。
这让我明白,教育需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做给孩子看,更要和孩子一起做——这正是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的“观察学习”与“实践强化”,孩子通过模仿和参与,才能真正内化行为习惯。
换位思考:在理解中构建“共同认知”
折衣服时,我和她聊起:“这个家是我们共有的,需要一起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这就是‘修身’的一部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添麻烦,让大家都能在舒心的环境里生活。”
我告诉她,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你给别人怎样的环境,别人也会回馈你怎样的环境。不管是家庭还是单位,都需要彼此体谅,共同维护舒适的氛围。”这正契合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互惠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是善意与尊重的交换。
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孩子明白:不能只按自己的喜好行事,要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理解集体生活的边界与责任。
放下姿态:用歉意赢回孩子的心
聊天时,她对我撕烂明信片的事仍耿耿于怀,坚持说:“你必须向我道歉。”起初我觉得委屈,认为是她不收拾在先,但转念一想,若固执己见,冲突只会延续。
我平静地说:“今天妈妈因为你没收拾确实很生气,也做了让你伤心的事。”然后抱着她道歉:“对不起,亲爱的宝贝。”她虽还在哭,却明显释怀了。
这让我体会到,教育中父母也要学会低头。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不是征服,而是唤醒。”不用“正确的道理”压制孩子,而是用她能理解的真诚行为,才能真正赢得她的心。
尾声:在反思中领悟教育的本质
这场风波让我深刻反思:情绪失控时的任何行为,都是无效的教育。育人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家长唯有不断学习控制情绪、改进方式,才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就像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也需要耐心,孩子的成长,既需要规则的引导,更需要理解与爱的滋养。
【作者:三乡镇雍陌小学 谭建玲】
中山+教育频道“师享会”栏目长期面对中山市所有老师征稿,欢迎投稿。
投稿方式:点击下图进入投稿系统,选择“教师投稿”即可↓↓↓
欢迎添加中山+小助理入群
了解更多教育类信息!
欢迎扫码加入教育投稿群
了解更多教育类信息!
编辑 黄汉英 二审 张鹏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