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诗词中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中山日报社携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与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录制“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系列微课,本期邀请到西区广丰小学王小英老师,讲评诗经《秦风·无衣》一诗中的家国情怀。“中山+”APP教育频道特别开设专题,对系列微课进行集中展示传播,供全市学生学习,让青少年在经典赏析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镜老师:王小英(西区广丰小学语文老师,积极参与并探索小学传统文化的教学,在传统文化教学比赛中荣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荣获中山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而作此诗。终于把入侵的外族赶出了国门之外。这是诗歌的创作背景。
文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正是“袍泽之情”的出处,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这份两千多年前的爱国之情延续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战争年代,爱国情怀是我们军民一心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那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驰援抗击武汉疫情中,爱国情怀就是:一位医生爸爸说“爸爸要像奥特曼一样去打怪兽了,你要等爸爸胜利回家。”一位丈夫追着大巴车向援助武汉的医生妻子大声喊道:“平安回来!一年的家务我包了!”一位女医生写下了现代版的“与夫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策划统筹/黄汉英 林晓洁 汤翠檀
◆视频摄制: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
◆编辑: 黄汉英
◆二审: 谢琼
◆三审: 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