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粉丝”的故事。
一天,我正兴致勃勃地给学生讲李白和杜甫两大诗坛巨匠友谊流传千古的佳话。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李白和杜甫根本不是好朋友,而是明星与粉丝的关系,杜甫写了《春日忆李白》《梦李白》《赠李白》等诗,从题目就能看出这是多么疯狂的追捧啊,杜甫就是李白的‘脑残粉’。”
我一愣:备课时,我没有想到这到一点啊?
但“脑残粉”三个字让我灵光一闪,我将“探寻李白与杜甫的关系”与“如何做一个好粉丝”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让他们回家查找相关资料,回校后再进行深度探究与解读。
学生喜欢课后和陈丽老师(左三)探讨各种话题。
那个周末,我的QQ热闹极了,学生与我分享了他们所看到的各种关于李白与杜甫关系的争论,还有网络上的各种追星现状。
回校后,我指导学生将所查资料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朗诵、辩论等形式上了一堂班会课。课堂上学生深情演绎了杜甫的“告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在激烈的辩论中归纳了杜甫追星的特点:以写诗的形式表达对自己偶像的喜爱,佳句名篇不断,这个星追得高雅、励志;不强求、不偏执,这个星追得理性、洒脱。
他们转而谈到杨丽娟当年粉刘德华的偏执与疯狂;如今网络上各路明星粉丝之间的骂战。两相对照,对于追星,他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理性追星,励志和谐,盲目追星,误人误己。
他们还总结出粉丝个人修养三金句:
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所以我不会道德绑架你。
我喜欢你,可以成就更好的你。
我喜欢你,是为了成就更好的我自己。
主题班会是和学生们交流的好机会。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粉丝群体的扩大,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即“饭圈”,其中很多是未成年人。不少“饭圈”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
作为教育者,需看到随着学生人手一部手机、短视频火爆、自媒体盛行,学生追星现象背后的演变,不一味围追堵截,谈“饭圈”色变。我们更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引导学生理性追星、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守住教师本位,维护教育初心。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汉英
◆二审: 谢琼
◆三审: 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