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工改”900天丨服务本土企业738家,助力企业突破发展“天花板”
栏目:人文 来源:中山+ 记者 李红 发布:2024-06-2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东长虹仍能逆势保持高速增长,取得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电视出口迈入全国前三的好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产能不足。”近日,专程从四川绵阳赶到中山的长虹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杨金参加了广东长虹的“工改”腾挪搬迁仪式。历经两年多攻关,政企携手破解了项目“工改”路径难题,困扰企业的产能不足问题终于有望解决,杨金期待企业再创佳绩。

企业参与“工改”,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记者 文波 摄

在广东长虹“工改”项目启动之前,同为中山龙头企业的明阳集团、和胜股份、华帝厨电等,已纷纷抢抓“工改”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布局发展新赛道,提升新质生产力,为继续走在行业前列储备能量。

除了龙头企业,不少快速发展的中小微企业同样在“工改”中挖掘“弯道超车”的机会,他们通过获得稳定的生产空间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山“工改”900天,真情服务本土企业738家。扎根中山多年的企业在空间“饥渴”中获得了新的养分,积蓄下长成参天大树的新动能。

众多中小微企业通过“工改”拓展发展空间。记者 文波 摄

再攀高峰:
龙头企业借“工改”扩大优势

近日,广东长虹国际业务中心正式搬迁至南头镇“工改”项目世耀智创产业园内,三层超5000平方米办公区将承载其产品研发、海外营销和行政办公等业务。

广东长虹搬迁庆典。记者 缪晓剑 摄

“作为长虹海外电视业务高速发展的亲历者,还记得2018年11月17日,广东长虹从原长虹商贸中心搬迁至广东长虹技术中心。那一次搬迁,也真正开启了长虹海外电视‘逆风翻盘’之路。”搬迁庆典上,杨金介绍,过去几年,家电行业发生剧烈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东长虹仍能逆势保持高速增长,取得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电视出口迈入全国前三的好成绩。

不过,快速增长之下,广东长虹却迎来了产能不足的难题。“原设计产能仅为单班300万套的广东长虹工业园,近几年虽进行了多轮改造,但2023年破1000万台已达极限。加之海外产品平均尺寸不断增加,广东长虹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厂区改造升级迫在眉睫。”杨金说。

广东长虹负责人意识到,中山启动的“工改”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政企携手,突破重重历史遗留问题。历时两年多,长虹“工改”终于得以启动。企业拟投入自有资金约12亿元,争取5年时间、分三期以“权利人自主改造”方式参加“工改”。

改造完成后,项目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不只产能扩大,我们还将布局智慧生产基地,力求生产要素各项技术能力走在全行业前列。”广东长虹国际业务负责人王小平表示,广东长虹“工改”项目将对外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对内提供优质作业环境,引领区域产业集群化,带动前后端配套企业的发展。

广东长虹厂区实施“工改”,工人移除旧厂房楼顶的光伏板。记者 缪晓剑 摄

来到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华帝厨电“10亿+”“工改”项目正在火热施工。较早动工的华帝厨电项目一期厂房已按期封顶,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厨电产品3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新增年产值40亿元。

在今年小榄镇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华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潘浩标表示,华帝公司将以坚定的信念锚定航向实现突破发展,加快向百亿级企业奋进的步伐。

“我们将加快推进厨电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项目一期厂房建设,产业园数智化规划与西门子达成战略合作,将打造厨电行业智能制造与数字研发新标杆,加速实现‘全球高端品质厨房空间的引领者’的愿景。”潘浩标说。

华帝公司生产车间。记者 易承乐 摄

中山作为老牌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占据我市经济半壁江山。华帝、洁柔、榄菊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工业品牌,是外界对“中山制造”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全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中山均有布局。明阳风电是全国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全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龙头企业通过“工改”实现了对自身的“逆袭”,获得继续向上攀登的新动力。

弯道超车:
潜力企业边“工改”边升级

“宝利金公司增资扩产项目成功落地,是翠亨新区(南朗街道)一流营商环境的吸引,也是宝利金公司扎根翠亨新区、谋求更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的体现。”今年3月,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南朗工业区迎来“工改”新项目,项目改造主体中山市宝利金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陶伟元在启动仪式上表示。

当天,宝利金公司投资的宝利金物联网智能产品及电源研制基地“工改”项目动工。项目占地45.7亩,总投资6亿元,计划建设生产厂房、配套服务用房以及智能仓储和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等。

2023年,宝利金公司入选全国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是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的知名企业,拥有20多年的电源研发、生产、销售经验,是国内一流电源制造商。

近三年,宝利金营业收入呈持续增长状态,生产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经过两年的谋划,企业最终选择通过“工改”解决发展和改造升级的迫切需求。“2022年,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全面启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在腾空间的同时,加快为腾出来的空间招项目,并将招商重点放在了有增资扩产需求的优质企业上,重点保障和服务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项目。”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过程中,宝利金公司的增资扩产需求得到了迅速匹配。

翠亨新区“工改”推进力度大,已打造一批优质产业发展空间。记者 王云 摄

作为南头镇民营企业50强的高通电器,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同样相当好,其主营电压力锅、空气炸锅等厨房电器销路大开,年产值一度实现翻番增长。

“无论是租用的场地,还是设备水平,都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了。”企业负责人王双最近几年一直在到处找地,最终通过购买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工改”,实现了企业增资扩产。

“工改”的同时,高通电器还在谋划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王双坦言,以前租用的厂房,就算想投入,也不敢投入,经过近几年的调研,他早都想引入数智化改造了。通过“工改”,高通电器将打造一间高等级实验室,联合高校开展技术研发,“计划用三年时间,从现在的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到国家‘小巨人’企业。”

“工改”促进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除了在“工改”中拿地或自改实现增资扩产,不少中小企业还通过“上下楼上下游”的方式进驻产业园,实现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在中山市东凤镇,中山市泛华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已在当地扎根超过20年。因发展所需,2024年春节后,企业从旧厂房搬迁至了“工改”园区,却没有将一件旧设备带进新厂,而是投了6000多万元,新买了一套数字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

“化妆品的乳化生产工艺,在过去需要工人楼上楼下跑着拧开关来操作,如今只需在数字化系统上轻触按键即可。”企业负责人许红军解释。

黄圃大岑,大批高标准厂房正拔地而起。记者  卢兴江 摄

截至目前,中山“工改”项目已逾千个。其中,以企业自主改造项目居多。在“工改”带动的转型热潮下,一批中山本土制造企业相继动了起来,通过“工改”完成企业的增资扩产,在扩大产能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积极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进一步挖掘“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实现快速发展壮大。

“后勤”贴身服务:
发放腾挪安置补贴超1800万元

历经两年多,广东长虹“工改”项目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找到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闯出了一条“工改”路径。然而拆迁启动后,企业如何保持正常运转,南头镇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帮助协调镇内另外一个“工改”项目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

广东长虹企业负责人表示,顺利腾挪搬迁,正常开展经营业务,对一家处于快速发展期中的企业来说分外重要。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调整,目前中山已出台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规划64个腾挪安置园,盘活现有闲置产业空间建设115个腾挪安置载体。同时,还建立腾挪载体“数字化”推介平台,在广东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上线“搬迁腾挪补助”专题,利用“中山看地云”小程序推动“工改”用地创新供应,共腾挪安置企业651家,发放市镇两级腾挪安置补贴超1800万元。

许多镇街在推动“工改”的同时,都提前妥善协调安排腾挪搬迁,最大程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并确保本土企业不流失。去年推进的村企合作“工改”项目——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智能锁具产业基地,将建成一个现代化智能制造产业园。据绩东二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辉介绍,在三期项目启动前,为服务好本土企业,绩东二社区提前谋划布局,与租赁企业签订不定期租赁协议,约定在“工改”前为企业留足时间寻找新厂房和做好搬迁准备。

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智能锁具产业基地,是村企合作“工改”项目。记者 文波 摄

据悉,该项目原址11家企业全部在小榄镇内得到妥善安置。其中8家在社区和小榄镇“工改”专班的协调下已找到新厂房并完成搬迁,3家自主搬迁,生产未受到大的影响。“未来将进一步考虑引导回流。”张全辉说。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