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写信人丨四季读书
栏目:人文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 发布:2024-01-11

-小寒书单-

【留住时间的信】

《梵高手稿》-[荷]文森特•梵高
《交织的火焰:三诗人书简》-[奥]里尔克/
[俄]帕斯捷尔纳克/[俄]茨维塔耶娃
《广州来信》-[英]格雷夫人
《李小龙信札》-李小龙
《世界尽头的写信人》
-[冰岛]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
《紫颜色》-[美]艾丽斯·沃克
《吃鲷鱼让我打嗝》-[美]杰西·艾森伯格

 
 
 

旧岁近暮,往昔时光沉淀,心事重重。
不知可以记起什么,留住什么。
以前的人写信,把心里话写在纸上,
装在信封里,寄出去了。
现在看来,那一段段心声不是寄给了谁,
而是寄给了未来。


丨梵高书信及随信的速写稿
-选自《梵高手稿》[1882年1月21日,海牙] No.171

著名的是《梵高手稿》,那是他的书信,主要写给弟弟提奥——他信任的、可倾诉的人。写信是这位孤独的人表达的出口(另一是画画)。现世的梵高,出名到如太阳与地面的距离,显得不真实和难以置信,只有读他这些书信,一下子就靠近了他的可爱与纯粹。他的世界里只有画画,而画画是他表达对大自然的爱的方式。热爱自然与热爱画画在梵高心里没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很多人看了梵高的书写,都会有一种感受,他写东西也真好啊!那才是真正的梵高。“实际上,我只不过就是一个爱自然、爱学习、爱工作,特别是爱人类的人啊。”这是梵高给弟弟的第221封信的结尾,时间是1882年7月31日。他真的就是这么一个单纯的人。好人。“我只是想画出能够打动观者的画,无论是画人像还是画风景,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1882年7月21日] No.218)“我的前途顺利与否,我觉得,取决于我的作品而非其他。只要坚持下去,仅靠愉悦地观察并且饱含爱意地如实描绘出小窗外的自然景致,我就会安静地打赢这场战争。对于其他杂务,即使有人来骚扰,我也可以保持漠然。我太热爱绘画了,不愿意为其他的事情分心。研究画面透视给我带来的乐趣,远胜于与人交流。”([1882年7月23日] No.219)


丨“我希望你喜欢这幅画。开阔的广角构图,从村庄的屋顶之上远眺教堂的尖顶和沙丘,如此令人愉悦。”-选自《梵高手稿》[1882年7月26日] No.220

善观察与敏感的他常常一有感受就写信给弟弟,信里均是梵高观察周遭后的想法,有的是路过的一处景物,一棵树,一块土地,一些人,几乎他都会画下来,常把草图画在信上,也总会说到画画,说现实中的颜色和颜料调和的颜色,说构图,说绘画使用的工具,读者却不会觉得枯燥,因为他总是说得简洁又有趣味,因为他说的是事物的本真,他爱着的这些事物,同时地,背后隐隐地带着悲悯,不易察觉,那是他的底色,也是他看得见的千变万化的灰色——“鲜嫩的绿、柔和的蓝和千变万化的灰,因为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种与灰色无关的色彩——红灰色、黄灰色、绿灰色和蓝灰色。所有颜色调和的实质就是灰色。”


丨“我已经搞定了那截巨大的枯柳树,并且我相信它将是我水彩作品中最棒的一幅。一幅庄严的风景……穿着工作服、拿着小红旗的信号员如果看了此画,一定会自言自语,‘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天啊’。”-选自《梵高手稿》[1882年7月31日] No.221

他说:“绘画是如此有力的表达方式。同时,如果想表达款款柔情,只要在崎岖不平的土地上加上一抹轻柔的绿色,就够了。”你简直分不清他的画更好还是文字更好。



丨上/开花的果园与情侣:春;下/雪地中的矿工:冬
-选自《梵高手稿》[约1882年12月3-5日] No.251

《梵高手稿》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梵高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出的150多封, 250多幅画作手稿与草图。梵高一生画了那样多的画,而基本上每一幅在信中都被他静静地细细描述过。


丨上/买彩票的人。下/梵高就速写稿画了一幅大的水彩。-选自《梵高手稿》[约1882年10月1日] No.235

还真是想看看弟弟提奥给哥哥的回信,好奇他面对那样好的言语和自己那样的哥哥时会有何感受和回应。

对于这样的作品,其实什么都不想讲的,因为说什么都多余,就看书吧。


上/画在信封上的一幅
-选自[约1883年3月2日] No.270
下/迎接船员-选自[1882年9月17日] No.231 

说到写信,说到艺术,想起一本很神奇的书:《交织的火焰:三诗人书简》。1926年,俄罗斯的青年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联系上了他仰慕已久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几番鸿雁传书,帕斯捷尔纳克又把自己的诗友茨维塔耶娃介绍给了里尔克。在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三人之间书信往来近百封。这里头向来被人津津乐道的是:里尔克是其中的核心,耶娃爱里尔克,纳克又爱耶娃,就是俗称的“三角恋”,被视为欧洲诗史上的一段珍闻,而且还是一段里尔克弥留之际的纸上爱恋。信函中既有对诗歌本身的讨论,也有对彼此创作的交流。苏珊·桑塔格称它是“一幅反映艺术的神圣癫狂的肖像画”。苏珊曾为该书写的序言中称这些书信——“有三位参与者:一个偶像和两个崇拜者,两个崇拜者又相互崇拜(作为他们书信之读者的我们,则会将他俩视为未来的偶像)。”正是如此,书信者之间构成密切的关系,读者又加入了关系之中。而这三人之间的通信本身就错综复杂,如同这本2018年版的书名“交织的火焰”,肯定会把读者“吞噬”吧。

《广州来信》是我在图书馆碰见的。吸引我的是广州这个熟悉的世俗都会。它同样吸引着书中这些信件的主人格雷夫人。她在1877年1月13日离开英国利物浦经美国纽约、芝加哥、盐湖城、旧金山、日本、香港,终点广州。可能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新奇感吧,反正格雷夫人在到日本之前感到所经的美国城市很没劲,而自从到了日本开始,所见都很喜欢并且好看得目不暇接。格雷夫人随丈夫广州沙面堂牧师格雷从英国而来,在广州居住的14个月期间,坚持写信描述她在广州的见闻和感想,给故乡的妈妈和其他有兴趣的亲友传阅。这种带有游记性质的信她一共写了44封,回英国后于1880年,取名为《在广州的十四个月》(Fourteen Months in Canton),增加了一篇自序,结集出版。翻译出版时名为《广州来信》。格雷夫人跟着丈夫游广州,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她不但以文字记录,而且绘制了一幅幅有趣的图画,为我们留下了19世纪末广州社会生活的活泼直观而可贵的记录。

“老广州”格雷先生的《广州七天》

《广州来信》是《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该丛书共五册,其中还有已是“老广州”的格雷先生的《广州七天》,此外还有三本是《清代广州旅本》《洋记者的广州城记》《龙旗下的广州城》。

《广州来信》光看目录就令人非常有阅读冲动,是广州的各种神奇,西人视角、女性视角,带来特别的观感,这些晚清广州世俗记录,是前时百姓的生活史、社会史。去年暑期,更有大广州的好事者将之整理为“一百年前的格雷夫人广州city walk”广州旧貌考察路线,很chill。


丨李小龙

前面说梵高书信,另一颗星李小龙的《李小龙信札》也能让读者十分贴近“星”之内在。这本信札集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这些书信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及影迷,坦率而谦逊,思考功夫、表演和生命三大主题。有人称他为“生活的艺术家”,有人说他是哲学家,他不仅将武术提升至哲艺之境,更致力于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启迪他人。看他的书信,便体会到李小龙就是像哲学家一样生活的艺术家。


丨李小龙与严镜海通信,画下对方没弄懂的几个反击技巧-选自《李小龙信札》

看他1963年初识琳达之时给她致信:

1963年10月20日
献给最甜美的姑娘,来自一位仰慕她的男士。

琳达:
人生在世,略具薄资则知足知止;慕高雅而远奢华,慕精纯而远潮流,求杰出而非体面,求富足而非富有;勤学、默思、逊言、端行;悦纳万象,有勇有为,静候天时,决不冒进。
换言之,且任本心天性,于平凡中自在生发。
                                                                   小龙

全文虽出自威廉•亨利•钱宁的名作《交响曲》,但就算“借来”也看出李小龙的君子之风。


丨1966年发行的明信片,上面印有凡·威廉姆斯与李小龙的头像,以及两人饰演青蜂侠与加藤的带妆剧照。-选自《李小龙信札》

毋庸置疑,写信是基于爱,“当你看清所爱,你也就看清了自己”。再看几本——

《世界尽头的写信人》,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冰岛三部曲”的终曲,在世界尽头的冰岛,信来自心灵的尽头。在一百年前的冰岛,一个男孩代人写信,他懂得了词语的秘密,语言的力量。一封封给人带来希望与遐想的信,缓慢而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另一种想象,字里行间纠缠着爱。


丨电影《紫色》剧照

《紫颜色》则是一部表达女性觉醒、追求独立自由及女性情谊的书信体小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紫色》的原著。作者是非裔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双料得主。“我们如紫色野花,不起眼却蓬勃,被践踏却昂首——我们是万物之一,我们就在这里。”

电影《紫色》海报(局部)

《吃鲷鱼让我打嗝》是演员杰西•艾森伯格创作的首部短篇小说集。除了采用常规的短篇小说体,也大胆使用书信体、短信体、邮件体等多种形式。仿佛是艾森伯格对各种沟通表达方式的实验。柔情和滑稽幽默之后的悲情相互交织,一种艾森伯格式喜剧,探索了现代世界的疯狂与光怪陆离。正如有人说,快乐是孤独的笑声,幽默是生活的伤口上开出的小雏菊。

文/阿占

-你,四季皆可读-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廖薇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GD to host wonderful activities in ZS this weekend
原创 11868人浏览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