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真功夫丨龙头环十八掌:出手如猛虎下山
栏目:人文 来源: 发布:2022-01-17



龙头环十八掌的传承人们在武馆切磋武艺。

【项目名称】
龙头环十八掌

【历史渊源】
十八掌,全称“十八掌廿四下”,又称“千字拳”,是洪家拳武学体系代表性拳术套路之一,目前流传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和沙溪镇龙头环村。它和长洲左手棍一样,都是因长洲村人香之烈到香山县前山翠微村韦东暄武馆学得武艺后,回乡传授给同乡黄建猷等人。光绪年间,黄建猷受邀到龙头环设馆授徒,传给周官添、杨北显、王容光、王慕彦等村中子弟,这门武艺由此在当地流传。

【招式特点】
“硬桥硬马”,即注重下盘的稳固,
小臂与人交手碰撞时,能抗击对打。
技击方法独特,架势工整,劲力沉雄。

【动作要领】
十八掌全套共七十九式;
手型有拳、掌、指、爪、桥;
步型有马步、双弓步、吊马,步法有垫步、跨步、挪步、三角步、并步。
以石锁、石担(现用铁制哑铃杠铃替代)
辅助训练增强身体力量;
以沙包、木人桩辅助技击性训练。


[↑↑↑点击视频]

【拍摄手记 】

夜色中,我们跟着“隆都通”蔡凌晖走进沙溪。他是中山市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经常下乡,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颇为熟悉,堪称“地胆”。

我们先是在当地一家小餐馆吃沙溪牛肉和卜卜贝,那餐馆是当地几个耍龙舞狮的武林高手开设的。其中一位老板自称,他们经常去佛山参加龙狮比赛,比赛完就在西樵山脚下一家大排档吃卜卜贝,觉得很好吃,后来干脆回沙溪开一家。


龙头环村内的刘氏大宗祠。

餐后,我们和阿晖从龙聚环村一路走到龙头环村。沿路至少有两座祠堂灯火通明,里面满是耍功夫的村民,男女老少都有。龙聚环村内的耀南刘公祠内,一老者悠悠地在耍棍,另外两少年则生气勃勃,不断地从功夫架上挑出各种兵器对打,都快18种了。祠堂里另一位正在泡茶的长者给我们打开一本画册,是关于该村南方体育会的介绍。该会创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二年参加第五届全县运动会就夺得三个冠军。


摄于1938年的龙头环乡饮大会照片局部。

有座祠堂门虽闭着,门前灯下却有三个少年在用椅子做道具来练舞狮。在一间武馆里,一个少年跟我们说,他从会走路开始就跟着父亲来武馆,现在他负责舞狮尾。但见他“嗖”地一下蹦上高桩,漫不经心地跳走了一通舞步,动作十分潇洒,不亚于电影里的“雄狮少年”。


暑期班的学员与传承人合影。

龙头环十八掌的传承基地就设在村内的龙狮馆,馆前是一处体育广场,晚上有很多村民正在打篮球和羽毛球。龙狮馆内,传承人正在指导孩子们训练。馆厅正前方也有中山书法家黄衍增老师题写的“源远流长”横幅,以及“老黄师傅”黄建猷的画像。黄建猷是黄衍增老师的曾祖父,他同时身为长洲左手棍和龙头环十八掌两个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人。


正在展示武艺的孩子。

拍摄当晚,恰逢孩子们暑假训练班结业汇演典礼。他们的招式有板有眼。除了本村的孩子,很多还是在村内租房的农民工的子女。师傅们有教无类,他们认为,只要能把十八掌传承下去,谁学都一样。


龙头环十八掌第八代传人王建为我们展示招式。

结业汇演后是宵夜环节,除了吃夜粥,还有各种沙溪民间小吃。煮夜粥的师傅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第二天早上,我们再到村里拍摄时发现,这位武林高手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在侯家祠门前卖沙溪云吞。


侯章保不仅是龙头环十八掌第八代传人,也是一名乡间大厨。

闲聊中我们得悉,龙头环十八掌的众多传人里,还有家里擅长做沙溪白切鸡、沙溪扣肉以及三稔包的。沙溪、大涌,过去统称为“隆都”,当地不仅盛行民间武术,也是乡间大厨云集的饕餮朝圣地。大隐隐于市的民间功夫大师们,左手练武,右手掌勺,兼顾着爱好与生活。


汇报演出后,孩子们一起品尝隆都小吃。 



◆出品: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顾问:中山市文化馆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制作:中山日报社  中山+   
◆总监制:伍学标
◆监制:徐小江 程明盛
◆统筹:陈浩勤 廖薇
◆编导、文+/舒饭 记者 廖薇 
◆图+8、视频拍摄与后期/陈家杰  
◆平面设计/翟莉莉  
◆编辑:廖薇
◆二审:张鹏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