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埔村是中山市南朗街道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坐落在山丘坡地上,村口右侧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青砖色双层洋楼,这里便是石门乡农会旧址。旧时,这栋房子的主人是谢金连,他曾任四大都同乡会理事,热心支持孙中山革命。1924年秋,首批毕业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特派员被派来中山开展农民运动。同年底,石门乡农会成立,谢金连当选为副会长,他热心为乡民办事,并把自家屋宅作为乡农会活动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子埔村被评为抗战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2007年6月,石门乡农会旧址被中共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中山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栋古朴的房子早已易主,小村庄的模样也已焕然一新,村庄在保留原有“田园”风貌的基础上,又迎来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新变化。
昔日荒草地今成“聚宝盆”
渐入深秋,木子埔村碧空如洗,阳光和煦。记者一行从翠山路拐进绿树成荫的木子埔正街,沿着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步行约100米,便来到石门乡农会旧址。屋前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杨桃树,一颗颗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散发着淡淡甜香,木子埔村民小组组长谢少新在树下等候多时。
路是什么时候建好的?谢少新看向旁边的大路介绍道:“2003年底贯通的翠山路在不久前修入村,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从这里沿路自驾一直开,能通往纪念中学的西门停车场。” 如白带般的翠山路在苍翠秀美的小山坡上蜿蜒而过,一到周末,往来车辆多是从这里经过,大大缓解周边车道的道路压力。
路通财通,这条新修的路为路旁一小片荒芜山坡引来投资,并给村里带来每年近5万元的地租收入。这片丢荒地沉睡闲置多年,此前杂草丛生,既无经济价值产出,又影响村容村貌,是谢少新的心头石。新路建成后,木子埔村在今年6月份成功引进外来资本租下荒坡上的28亩地,预计将种植果树,发展生态农业。
谢少新介绍道,目前木子埔村的集体收入以土地出租为主,村民小组将把这些收入用于为每位村民购买社保以及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村民幸福感。
村民归乡乐享田园生活
漫步在干净的村道上,一间间村居沿着木子埔正街错落有致地分布。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路上不时有零星几个戴着斗笠、皮肤黝黑的村民经过,他们不紧不慢地走着,生活在此处,不难感受到村落生活里的岁月静好。
木子埔村的农田边盖起了几间装潢精致的自建新房,其中一栋近三层乡野别墅格外引人注目。别墅的主人是今年50多岁的本村人曾先生,这是他不久前刚刚入伙的新房。曾先生年轻时离开村子外出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可谓事业有成。随着年岁渐长,他愈来愈怀念淳朴的农家情味,心底的乡土情结也越来越深。
为解乡愁,曾先生决定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木子埔。去年1月份,他以每年1500元/亩的价格租下屋前12亩荒地进行开垦,过起了砍柴喂鸡、种田遛狗的田园生活,安享农家之乐。记者走访当日恰逢周末,曾先生邀来了三两好友一起度假。只见身穿休闲套装的他撩起裤脚,手拿网兜走到田垄间抓鸡套鸭,而客人则坐在田边的小胶凳上给刚抓来的菜鸭烫水拔毛,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这些年来村里条件变化太大啦,卫生好了,蚊虫蛇蚁也少了,生态改善了,道路也畅通了,我每天从外面工作完回来住也很方便,在这里过得很有归属感,很开心!”曾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美丽乡村建设吸引游子回归
临近傍晚,村子里的光线逐渐暗淡,43岁的木子埔村民谢润琳准备返程回城区,她骑着一辆电动车在村道上行驶。“我这趟回来是看小孩和爸妈的。”虽然已经在城区购置商品房,但为了方便孩子就近念书,谢润琳只能将孩子放在爸妈家,自己有空就过来看看孩子和爸妈。“村子里的治安一直是不错的,压根不用担心偷盗抢发生。”这也是她放心把孩子留在爸妈家的原因。
近年来,木子埔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保持原有风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场景,“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的恬静景象一直都在,这些画面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安放漂泊游子的根。
“以前村里很穷,大家吃不饱,穿不暖,生活非常艰苦。那时很多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去外边谋生,其中一大部分人去了澳门。当下,村子里只有20多个人住。”谈起村里过去的光景,谢少新很是感慨。但如今让他欣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木子埔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曾经走出去的年轻人,如今正在渐逐渐走回来。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生 余晓霖 记者 李鑫
◆图+3、视频拍摄/记者 冯明旻
◆视频编辑: 陈晨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