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河边的一块旧“伤疤”,化作清水混凝土的现代诗丨老屋改造记
栏目:人文 来源: 发布:2021-08-1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格子空间,涵盖展馆、书吧与码头,
以在地文化为核心,与生态水岸相偎依

老屋改造活化保育系列(11)
[点击视频↑↑↑]

中山市石岐区港口河畔旧厂房
【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

改造活化样本
【格子空间】

 

改造者:中山华侨城
保育用途:文化空间
改造费用:1000万元

 ※※※※

这是一次有意识的取舍

2020年的6月,中山北站西侧,港口河畔,投资达80亿元的中山华侨城正式动工。它将秉承“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生态”的商业模式,打造出集主题公园、主题商业和生态湿地于一体的全业态综合文旅项目。

2021年的6月,在华侨城城市展厅的对面,一处灵动的滨江公共文化空间率先亮相——“格子空间”内,三个互为相关的展览同步开幕,带领观众趟过一片时间海。

草坪上,水岸边,高级灰的配色、利落简约的线条、富有韵律的格局变化,格子空间尽显高冷艺术气质。很难想象,它原是一座破败不堪的旧厂房。为了帮它改头换面,中山华侨城小心翼翼地将原来约 4000 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缩减到如今约 825平方米。这其中,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一次有意识的取舍。

△格子空间原来的模样。

老厂房脱去马赛克旧衣

在格子空间内的书吧里,中山华侨城设计总监蔡文明为我们讲述了这座建筑的前身。

原来,它是两栋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破旧厂房,“第一印象让人感觉十分碍眼。”该建筑位于中山华侨城的重要节点,“香山外滩”和港口河对岸的科技乐园之间。他们当时萌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它不能继续存在”。可尊重在地文化又是华侨城的重要理念之一。既然建筑遗址也是场地基因的一部分,何不通过技术手段,让其旧貌焕新颜?

他们决定将它打造成一处开放性的公共艺术空间,未来,它不仅是展陈空间,还有小型书吧,以及复刻了“石岐晚渡”的码头。

确定了活化的方向,改造的思路也逐渐明晰。这类工业厂房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乍一看没有特点,方方正正,形同火柴盒。但因为是框架结构,隔墙可以拆改。最终,老厂房脱去陈旧的马赛克外衣,摒弃不必要的隔断,留下建筑的网格结构空间,再经过一定艺术化的处理,“格子空间”的形象呼之欲出。

“因为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改建,事实上,我们拆得相当小心。”蔡文明说,改造老建筑的过程比新建一座建筑更为复杂,拆除的顺序必须遵从建筑力学,先后有序,以免突然塌毁。最终,原来四千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缩减至825平方米,旧有的梁柱保留了三分之一。

古老又现代的清水混凝土

格子空间看似极简,其实已涵盖了室内空间、半室外空间和纯粹的室外空间等景观学中的三种基本空间。整体建筑以清水混凝土与哑光铝板结合,气质冷峻,与周围的绿茵、水岸、花丛等自然风景相互对照,整体景观刚柔并济。乍一看,建筑呈灰色,但因材质、光线等因素,呈现微妙的变化

蔡文明介绍,清水混凝土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材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那时的人类就已尝试用火山灰制作早期的混凝土,古罗马建筑如万神庙和斗兽场等都应用了这一材质。中国古人,也有用糯米掺和粘土,制作混凝土。而让混凝土建筑在世界传播的,还有赖包豪斯学派及其影响下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类建筑崇尚少既是多;把住宅如积木一样排列组合,形成不同需求的空间;其美学体现主要在于空间透视和光线营造。清水混凝土这种材质恰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从事设计多年,蔡文明也偏爱这类大道至简的风格。他认为,除却表面的浮华,设计由此回归了本质,即产品的功能性。

只是,格子空间并不是外来的产物。它的核心,仍是对在地文化的尊重与复兴。半室外空间的架空层,让人想起骑楼。在这座建筑中,一道道圆弧状的线条让人似曾相识。那是设计团队在中山采风时获得的灵感,走访了曹边村、翠亨村、孙文西路等地,他们发现,建造于民国时期的中山建筑中西合璧,经常采用拱券,便将这一元素吸收到格子空间中。

连续的拱形设计恰似连续的波浪,让人联想到中山文化中的咸淡水基因。从技术角度出发,空调设备、灯光设施等也可以隐藏在拱形的装饰面板里,也让建筑表面更干净利落。可以说,这一笔设计是艺术和功能的统一。

给格子建筑带来灵动变化的不止这一道道圆弧,还有两栋建筑中添加的螺旋状楼梯。它将人们从户外直接引至楼上的展厅。仔细观看,你会发现,两座双胞胎似的方正建筑之间其实也有高矮区别,这就像音乐中的重复乐段,在演奏过程中,看似相似的音符位置,其实需要不同的力度来呈现变化。

轻松、文艺、好玩的“内容”

蔡文明是风景园林专业出身,他在做建筑设计时会特别关注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甚至在室内,仍可与自然相对。在格子空间里,大面积的通透玻璃让建筑更加轻盈,也给室内参观的人们引入满目青翠。

过去,人们不曾留意,这条水岸还有鹭鸟翩跹,格子空间的出现,让它们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因为灵魂可以在此放慢脚步。与此同时,远道而来的燕子家族,也在格子空间筑下新巢。“它们是中山华侨城的第一批住客。”

采访当日,记者遇到不少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在建筑面前作各种角度的拍照。“审美是个人的事情,我想有些年轻人的拍摄手法会比我更专业。” 蔡文明认为,观者可依自己的喜好欣赏建筑,无需遵循所谓观看之道。

建筑内的高质量文化活动,才是格子空间的存在意义。首秀当天,三展同开,一起发出“过海”的启航信号。这其中,有呈现中山旧时影像的“聚光——路华中山记忆摄影作品展”,有中山收藏家余乃刚提供藏品的“《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也有陈东策展的“过海·时间-河流与渡口上的中山”。

▽作为展陈空间,格子空间包容当代艺术的各种可能。
“过海·时间”中的作品有运用多媒体技术作氛围营造,
也有邀请受众参与其中的互动性装置,
比如,艺术家易连将昔日船长的椅子
安置在带有弹簧的金属底座上,
当参观者靠近时,椅子就会震动,周围响起轰鸣。


轻松、文艺、好玩,这是中山华侨城对格子空间“内容”风格的定位。
它将继续释放能量,与有趣的灵魂同频共振。

格子空间并不是外来的产物。
它的核心,仍是对在地文化的尊重与复兴
——蔡文明

相遇非偶然

丨老屋改造·活化·保育系列丨

合作单位:中山市城市更新局

*本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欢迎个人分享至朋友圈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统筹/ 廖薇
◆文+/ 廖薇
◆图+/ 孙俊军,中山华侨城
◆视频后期/ 孙俊军,陈家杰 
◆编辑:廖薇
◆二审:张鹏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