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之“义”(作者:熊海敏,朗诵:曾增)
栏目:岐听 来源: 发布:2023-01-1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儒家思想之“义”

作者:熊海敏

 “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对于天下人,君子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即只有符合“义”,才能获取适合的“利”。孔子甚至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用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真正高尚的人重视的是正义感,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而不是仅仅狭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作者简历:熊海敏,湖南益阳人,1986~1990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中山市工作,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30余年,撰写出版教育文章200万余字。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整体教学”的理念并被推广。出版个人专著《生命的第二乐章》《阵痛中的当代基础教育》《教育与信仰》和《教育春秋》等4部,其中《教育春秋》《教育与信仰》等作品被推上“学习强国”APP。 


作者:熊海敏
朗诵:曾增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