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此爱自然 ① 呵护地球的小小手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2-06-01

◆我们如此爱自然◆
五十年前的1972 年,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一个响彻世界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
今年,它成为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在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的中山,人们如何通过更清洁、更绿色的生活方式,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即日起,“我们如此爱自然”专题,将为你展现普通人的环保实践,让点点“爱自然”的微光
汇成守护“美丽中山”的强大动能。

 
△与自然温存,在林间嬉戏,
仿佛置身于母亲的怀抱,令人心安。
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 

人与自然本是生命共同体。
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孩子的成长尤其需要自然的滋养。

德国心理分析学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指出:“儿童需要玩伴——譬如动物,水,泥巴、树丛、空地。他也可以在没有上述元素的环境中成长。用毛绒玩具、地毯、柏油马路或天井来替代自然。这样的孩子也会长大,可大人们日后不要惊讶他们在学习某些社会基本原则时很吃力。 ”当下,越来越多身居都市的家庭开始意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以免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中山市东区喜悦成长三溪幼儿园的孩子们而言,自然
是他们的教室,环保就是他们的“日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从点点“小而善”的日常做起,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悉心呵护着地球妈妈的美丽。


老师带领孩子们用果皮制作可降解的清洁酵素。


这是一间“小森林”中的幼儿园:百年树龄的荔枝树、榕树、三稔树等环绕校舍,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幼儿园的设计者还将原本杂草丛生的山坡塑造出微地形的自然肌理,恢复高低起伏的曲线,并利用大树和周围空间,给孩子们搭建出游乐的“树屋”。园内所有的家具、用品几乎都是天然材质,给人返璞归真之感。我们到访当天,孩子们正在树屋下的沙地上跳舞,荡秋千,爬网,做游戏。


小森林里的“树屋”,孩子们的乐园。

实现环保永续、热爱自然的生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师生们的“日课”。“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孩子每周都有机会在田野撒野,享受自然的馈赠。除了认识各种植物,我们还会给孩子提供天然、开放性的素材,让其自发、自主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三溪幼儿园总园长梁慧谊介绍。


师生们将废旧纸箱改造成有趣的玩具。

该幼儿园的课程以自然与艺术为特色,除了自然手工,这些不到六岁的孩子们还懂得做陶艺、木工、植物染。每开展一类活动前,老师们都会带着孩子演唱一首自创的童谣,歌词中融入时令特点与自然元素。


梁慧谊带着孩子们唱歌谣。


孩子们的自然陶艺课。

经过七年的酝酿,今年“世界地球日”期间,幼儿园内的各项环保设施正式投入使用,并成立了环保小组,带领全园师生和家长共同实践节能减排、可持续的生活理念。

在幼儿园里行走,我们会不时发现蚯蚓洞——一个个插入泥土中的白色小圆桩。孩子们把干净的果皮投入其中,蚯蚓会从泥土下的小洞转进去“施法”,最后形成肥料。


孩子们利用蚯蚓洞堆肥。

老师们还会带领孩子用橙皮、柚皮等制作清洁酵素。“孩子们平时洗碗就是用它,环保又不伤小手。”


孩子们的酵素课。


孩子用自制的酵素洗手。

幼儿园的朴门永续香蕉圈的堆肥区则会给孩子们提供水果大蕉,生成蕉叶,用于美食制作。此外,学校还安设有厨余垃圾堆肥箱、旧衣回收的衣物银行、有毒有害电池回收桶等,实现废旧物资的多方面循环再利用。

“现在我们家也在阳台安置了蚯蚓洞,并实行垃圾分类。”一位孩子的爸爸对记者说,幼儿园将环境教育寓教于乐,也通过孩子影响着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加深了他们对地球家园的爱护。

 “小森林”,孩子的乐园,
装着童年纯真的梦想。
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小手牵大手,
一起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大自然静默如谜,默默守护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中山日报社 中山+
◆策划统筹:廖薇 明剑
◆文+、视频文案:记者 廖薇  
◆视频拍摄:记者 孙俊军 
◆视频剪辑:陈晨 
◆图+11: 缪晓剑  
◆部分影像素材:喜悦成长三溪幼儿园 
◆编辑: 廖薇
◆二审: 谢琼
◆三审: 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画刊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0954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