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根在中国
我来自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家庭,爸爸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由于工作原因他回到了祖国,到了我这一辈已是第五代。虽然,我的家人旅居海外,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从小就教育我:“我们的根在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从我记事起,在马来西亚,我们一家人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就是中国春节。走在大街上、商场里,各种各样的大红灯笼、中国结、应节礼品琳琅满目。喜庆的音乐响彻云霄,置身其中,仿佛被一股欢乐的气流托起,飘飘悠悠。除夕夜,伯伯和爸爸翻出封存了一年的门彩,敲敲打打,一会儿工夫就挂在了大门上。爷爷、奶奶包好压岁钱,爷爷一声呼喊,孩子们便一窝蜂地拥上前去,爷爷、奶奶慈祥地坐在沙发上,我们按辈分排好队,一个个上前献上祝福语,领了红包,高高兴兴地倒数着春节的到来。
到了大年初一,家族团拜是我们最期待的环节。大家盛装出席,中国旗袍则是团拜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席间一道名为“风生水起”的菜肴绝对会勾起你的食欲。它由鲜美的生鱼片、五彩缤纷的配菜、特制的酱汁搅拌而成,每个人手中拿着筷子,围着圆桌站起来,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便一起搅拌鱼生,一边搅拌一边嘴里说着贺词,祈求新的一年风生水起。看着这个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场景,我感觉不到自己是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我想这应该是海外华人寄托思乡之情最好的方式吧!
我们在马来西亚庞大的家族里,我最敬佩的人要数高祖父黄宗迎。
据《南安华侨故事》一书记载,高祖父生前在马来西亚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创下了丰厚的家业。而那时候的家乡福建省南安县保福村,还是一个群山环绕、闭塞不通的穷乡僻壤。这个地方,成为高祖父漂泊海外永远的牵挂之地。虽然身居海外,但他仍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保持着联络,父老乡亲一有所需,他马上尽己所能进行资助。有一次,时任南安县侨联主席的李五香无意中和我高祖父提起,说自己到保福村访问时,村民无奈诉苦,告知由于乡里交通不便,子女读书困难,上学要翻山越岭,非常辛苦。高祖父想到自己儿时家境清贫,没钱读书,成为终身遗憾,于是二话不说,当即汇款回乡,捐资盖起了鹏山小学和南安五中,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的最大难题。为了保证人人有书可读,鼓励孩子们勤奋好学,他还设置了助学基金,帮助穷困人家孩子得以入学,奖励成绩优秀的师生。家乡地方偏僻,难出难进,在外闯荡半生的高祖父深知要致富先修路,于是又捐资修桥铺路,给乡亲们铺出了一条大道。他在儿时捕鱼抓虾的那条溪上,修了一座连通两岸的桥,取名“幸福桥”,希望乡亲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还捐资修建茶园,鼓励乡亲们通过种茶致富。乡亲碾米要翻山越岭到邻村去,他便捐建碾米厂;乡亲吃水困难,他便投钱凿井,并修建了楼仔水库,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问题;村里用电困难,他便捐建了供电厂,方便村民用电……一件件、一桩桩,只要他能想到的、乡亲们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还带领和帮助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君子之泽,历久绵长。这就是我的祖辈!
我和我的父亲不一样。我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而我,是一名马来西亚华侨。父亲要我牢记祖训,继承祖志,时刻铭记我的根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我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把慈善精神和爱国情怀发扬光大。
◆朗读者:陈秋滢
◆作者:中山市第一中学 黄露谊
◆图片:网络
◆编辑: 石钟秀
◆二审: 吴嘉文
◆三审: 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