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中的天气预报
中国是农耕大国,天气变化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一年生计。在过去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广大农民就靠经验积累和一些先兆现象来预测天气,渐渐地形成农谚。在生态循环正常、人为干预和自然环境破坏不严重的情况下,那些农谚还是较准确的。
根据民间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冬至那天的天气与次年早春的气候有一定的关联,“干冬湿年”就是长期天气预告式的民间谚语之一。它的意思是冬至那天晴朗,第二年春节前后就会下雨;反之,冬至那天下雨,春节前后就是晴朗的好天气。
还有,“冬在月头,卖被置牛;冬在月尾,卖牛置被;冬在月中,冷死耕田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冬至那天是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则来年春暖,寒冬的日子不长,农人应及早备耕;而如果冬至那天在是农历的十一月尾,则来年春寒冬长,农人应避免冷死耕牛,注意保暖;而如果冬至那天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中,则意味着将有漫长严峻的春寒。
现代人都相信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做出的天气预报,认为过去的谚语不可信。但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农谚是蕴涵科学道理的。如《香山县志》记载:“大雪冬至,积贮储藏。犁冬浸冬,备耕伊始。”说的是珠江三角洲属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农田收获晚稻后,应尽量排干田水,深犁翻土,利用季候风与阳光,自然风化晒干泥土,这称“犁冬晒白”。在春耕前,农田要灌水,这称“浸冬”。这两项劳作,目的是让泥土中的杂草、害虫等冻死晒干,然后用水使其有机质腐烂肥田,以保持泥土湿软不板结。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最好备耕措施,天然、科学、环保。
阿婆还教导:“冬至晒制干姜,永不霉坏。”事实上,冬至前后风干物燥,的确是制作和保存食物的良机。现代人入冬后都要用上护肤品也是同一个道理。
◆朗读者:谭粤谦
◆作者:孙幸
◆图片:网络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 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