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县长江水库(上)
美不美,家乡水。早在南宋末年时中山就开始评选“香山古八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十景”、“中山新十景”,长江水库库区都名列其中。
长江之名载乡愁
到中山旅游的人常会问:在中山市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点的长江旅游区,既无江也无河,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
其实中山的长江原名长冈。相传大约在300年前,有龙姓的叔侄俩,从江西老家辗转来到这儿拓荒。因他们到来时,曾走过一列长长的山冈,便把他们定居的地方命名为“长冈”;为了表示不忘故土之情,后又把“冈”谐音为“江”,以暗喻他们祖居江西之意。这就是长江名字的来源。
中山长江水库的所在地,历史上也确有过一条大河。库区内原来除了有六条山坑之外,库外还有福获的北面坑、中心村两条较大坑水以及羊栏等大、小山坑在宫花村前汇合,形成了有名的“宫花水”,这是五桂山汇流面积最大的出口。主流从长龙坑至桥头与各支流在中心村汇合,经宫花到大环桥直至小隐涌出横门水道。在清代至民国期间,载重一两万斤的木船,可从横门水道航行至中心村之上。这些山坑河床迂回弯曲,河面窄宽多变,最宽阔处达50多米。
由于几十年来山洪带来的泥沙淤积,河床逐步变浅。天晴时河水量小流浅,在新中国成立前,这片流域就已变成了旱天河床干枯,雨天山洪滚滚。
新中国成立后,规划拟建的长江水库,因大坝选址在长江村附近,故取名长江水库。
肩扛人挑开水库
水是人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水利亦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高度重视。1954年12月,南朗白米坑山塘是中山第一宗人工蓄水工程,直至2007年年底,全市蓄水工程水塘水库保有量已达52座。长江水库是其中蓄水量最大的一座。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保育,长江水库已成为中山中部的优质生活水源和主要的灌溉用水保障点,水库片区已被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1959年9月成立建设指挥部,历时六年长江水库初步建成。当年没有一点机械化施工,完全是用肩扛人挑建出来的。据记载,整个工程共耗用了118万人工日,其中绝大部分参与者是由从受益片区抽调的群众。
建库前,区内丘陵地带的山坑田,无法用水自流灌溉,只能用“龙骨车”从山坑提水。而临近今南区、火炬区、南朗镇一带的6万多亩农田则靠天耕作,加上南朗濒临大海,天旱淡水不足时,咸潮上涌,易形成春耕缺水无法开耕,秋季反咸的现象。另由于五桂山区集雨面积大,下大雨时则洪水滚滚,令火炬、南朗一带每每受浸。为解决上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县水利电力局就有了在此兴建水库,蓄水调节灌溉的计划。
◆朗读:心灯如月
◆图片:《中山客》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