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楼背后金山梦
行走在中山老城区,两旁的骑楼建筑总让人印象深刻。有人称这是“南洋风格”,其实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在中山的各个乡村都颇为常见。就在老城区的孙文路上,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第一中学旧址、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市博物馆(昔日的侨立医院)、西山寺上的中山纪念图书馆、高家基巷内的百年教堂太平堂、步行街上率先在中山引入西餐的思豪大酒店遗址……这些地标背后,都涌动着中山华侨的身影。
良都洋楼群落
香港大学博士郑德华称,广东侨乡的中西合璧建筑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出现建设高潮,这一建筑流派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西方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随意组合,而侨乡较为大型的中西合璧建筑的设计蓝图,均出自境外建筑师之手。华侨在模仿中也创新了建筑材料。
南区,古称“良都”,是中山华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拥有旅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海外华侨,是中心城区中最具侨乡风味的板块。乡间传诵着沙涌村人南宋权臣工部侍郎马南宝为救宋帝,倾尽家财的爱国事迹。中山本土历史研究者高民川指出,当年跟随马南宝从军的香山人后来逃亡至南洋一带安家落户,过起侨居生活,可谓最早的香山籍华侨。
华侨房屋是维系游子乡情的载体。南区内典型的华侨古宅有两千余间,大多建于民国初期。中西合璧的侨屋最引人瞩目,有人甚至评价,它们是中山传统民居向现代化民居发展的“先驱”。如中山华侨古建筑中建筑面积最大的西洋建筑私宅群,是先施百货创始人马应彪为纪念其父马在明兴建的“马公纪念堂”,集中呈现了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永安公司创办人郭氏兄弟为纪念其父郭沛勋所建的仿英式三层楼建筑“沛勋堂”也十分奢华,置有钟楼、喷水池等。
但并非所有的华侨房屋都是中西合璧的洋房。在南区,还有同样气派、但恪守传统风格的“明字式”民居,以及简陋的竹筒式民居和具有防卫功能的多层建筑碉楼。不同的建筑形态折射出华侨的迥异命运与心理诉求。
载入史册的“四大百货”
民国“四大百货”中,先施的创始人马应彪、永安的创始人郭乐郭泉兄弟、新新的创始人刘锡基和李敏周,以及大新的创始人蔡昌、蔡兴兄弟都是祖籍香山,且四家之间有同乡之谊,也有姻亲之情,都是早年在澳洲谋生、回国创办实业的中山华侨。正因为有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四大百货”虽然同行竞争,但也守望相助,在“东方巴黎”上海创造出事业的巅峰。
中山侨商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已载入史册。现代都市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Mall”商场,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由中山侨商创办的“四大百货”在繁华的上海南京路得以呈现。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的西洋建筑风格的百货大楼不仅是当地地标,也引领着上海城市社会的时尚,诞生了最早的出租汽车、扶手电梯、“一元店”、空调、女店员、游乐场、舞厅、霓虹灯广告、商业刊物等现代百货设施以及经营方式,被誉为中国近代百货的先驱。
在众多华侨的创业故事中,以果栏起家的“中国百货业先驱”的创富故事最为传奇。然而,成功创业的华侨其实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当年,很多华工做着“金山梦”在汪洋大海中漂泊至大洋彼岸,但并不是个个都能有出息。有的孤独终老,有的只能依靠众乡亲的捐助回到故乡。多少“打碎银牙肚里吞”的苦楚,不为人知,不为人道。
几百年来,不断有中山人到海外谋生、学习、定居、创业、发展。至今,中山已拥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朗读:郭素晓
◆图片:余兆宇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