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阅读真的很轻松吗
十多年前,当我还在为乡村孩子的阅读不易而难过时,有些国家已发明“真人图书”。真人图书馆是一种阅读理念,通过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交谈,以获得更多见识,理念源于丹麦哥本哈根。
“真人图书馆的使命不仅是让读者获取一些自己好奇的知识,还是为了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歧视,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这也是我们阅读纸质图书所不太可能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
看上去,似乎语言的“阅读”比文字的阅读来得轻松、有声色,且更节省时间;不用埋首于冗长的文字符号中,听别人聊聊天,一两个小时就速读完别人的大半生。于是,一股主打轻松式的真人阅读在中国城市里蔓延开来。其实,真人阅读也如同真正的纸质书阅读一样,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是同一个“被阅读”的分享者,在不同的真人阅读会上,也会因“阅读者”的不同而激发出不同的状态。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在阅读时比读纸质书籍更需要紧张的投入状态。
首先,“被阅读”的分享者当然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故事,并用语言流利、有趣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经历流水账般描述,还是旨在有重点地分享一些细节?经历这些事情后,自身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总结?这两个问题都取决于分享者内心想写一本什么样的书。
你是快餐式地速读杂志故事书、某个行业的工具说明书,还是发现一个道理或深刻教训的总结?这些问题需要被阅读者先阅读自身,将平时没有来得及认真梳理、抓住的各种思绪和一闪而过的念头都有条理地编织在一起。
目前,大部分国内的真人阅读,被阅读者也基本上做好了这些准备,只不过大部分只能定位为杂志类故事书、发展进程说明书。或许真正能触及自身深层次思想和思考的内容,用现场的语言难以表达,还需坐在书桌前,一字一句地堆砌、推倒、堆砌、推倒,辗转反复地用无数个长句,才能浇筑出一个心中的想法。
好了,被阅读者这复杂的阅读“前戏”完成后,才开始真正的阅读过程。这个过程中,若只有被阅读者在滔滔不绝,那这并不是“阅读”,而是一场演讲。真正的阅读,需要阅读者去发现、去思考这本“真人书”带来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等待真人书去回答。双方的思想碰撞,台上台下的交流互动,共同合力,才能完成这次真人阅读的漫长旅程,一点也不轻松。
高质量的真人阅读,离不开双方思想的碰撞,遗憾的是我所见的真人阅读多是沉默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被语言占领了耳朵,被 PPT 吸引了眼球,唯一没有跟上的是思考。真人阅读的现场即兴,无法如书籍文字一样,能让人反复揣摩被阅读者的心意,必须通过提问来得到答案。这个问题,被阅读者可能心中早有答案,也可能从未想过,因被提问而被迫去思考,并以直觉做出现场回答。在这样的即时回答、讨论中,这本真人书的心中思想才得以打磨出光彩。
高质量的真人阅读一点也不轻松,阅读的效果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或许因被阅读者的某句话或某个行动而点亮自己久思不解的疑问;有人却只如看了一集电视里的人物访谈,几秒后已记不清人物全名。知乎上曾有一个帖子,提醒“真人图书馆”不要变“成功宣讲会”“旅行分享”。当社会边缘人、弱势群体作为真人图书时,我们还能用心倾听、善意交流,真人书和读者才会都有各自“入脑”的不同收获。
同样一本真人书,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主要还是要看“这届读者行不行”。这届读者不行,则有可能是因为偷懒、没认真读书,也有可能是因为从热闹的语言转化为孤独思考的过程,缺乏强大的抽象思维和定力,造成阅读效果的“打折”。
随着科技发展、文化创新,书籍不再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农家书屋、24 小时书店、街角自动借书机、真人阅读、电子书、手机听书,这些阅读方式改变的只是收集获取的路径,但一切最终需运送到大脑,经理解吸收再能转为养分。
叔本华在谈及关于“阅读见人生”时就说:“如果只读书不思考,所学就会肤浅而不能生根,最后大部分被遗忘……故而,书中的思想只不过是沙地上留下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别人走过的路径,但要知道他一路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朗读:王娟
◆图片:网络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生活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