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星座 ⑭ 萧友梅:“中国现代音乐之父”,用音乐唤起爱国心  
栏目:商业 来源: 发布:2021-07-0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出生于中山的音乐家萧友梅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清末民初之际,革命志士或政客成千上万,熟悉且喜爱西方音乐之人却绝少。民国元年,萧友梅辞官留学,四年后获得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博士学位。他回国后毕生从事音乐教育,成为中国最早音乐学院的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内的萧友梅浮雕像。 

丨辞掉总统秘书成为音乐家丨

1884年,萧友梅出生于香山县石岐孙文西路一间民宅内,父亲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生。萧友梅自幼随父学习古文,五年后随家人移居澳门,学习英文和日文。孙中山于1892年在澳门行医时与萧家相邻,他们是自小熟识的世交,所以过往甚密。而萧家近邻有一葡萄牙神父常在家里弹奏风琴,这使萧友梅颇受熏陶。1899年,萧友梅考入广州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课程之一,从时敏学堂毕业后他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之余,又在东京帝国音乐学院选修钢琴及声乐,实现了童年时代学习音乐的愿望。


年轻时的萧友梅。

萧友梅是一位热血青年,信仰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经人介绍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为了掩护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他把自己的寓所供革命党人作为秘密会议的地点。孙中山举行会议时,萧友梅常常带着廖仲恺的孩子在屋外玩耍,给开会的人放哨。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任命萧友梅为总统府秘书。后来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的果实,萧友梅不愿与他为伍,辞掉总统府的官职,在蔡元培的安排下,以官费去德国留学,曾在莱比锡国立音乐学院学理论作曲。1916年,他以长篇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种学位的音乐家。

丨回国躬身中国音乐教育拓荒事业丨

1920年3月,萧友梅回到北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早年的革命经历及同国内政界高层人士的关系,要谋得一个薪位高的职务并不困难,但是他决定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的艰苦道路。

萧友梅于1920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附设实验小学主任。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很器重萧友梅的为人和才能,萧友梅也很赞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于是应邀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音乐讲师兼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


萧友梅(左三)黄自(左四)与友人。

萧友梅声誉日隆,吸引了许多学生来学习音乐,他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并亲任指挥。1920年9月,萧友梅与杨仲子共同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后经萧建议分成两个专科。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

1926年,萧友梅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主任。萧友梅十分重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定期的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音乐活动,而且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不久之后,北洋军阀的教育部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所有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萧友梅苦心经营了5年的北大音乐传习所也被迫解散。萧友梅愤而辞职,随蔡元培南下寻求发展。

丨创办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丨

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后,经他力争,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关于创办国立音乐院的计划。这个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公开招生。萧友梅最初任教务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后被正式任命为院长。


国立音乐院开院纪念留影。

1929年,国立音乐院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被任命为该校校长。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国立音专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为中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后来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中杰出的有冼星海、贺绿汀、刘雪庵等。

萧友梅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编撰了一大批音乐教材、论著,并创作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教科书有《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和声学》《曲体学》《普通乐学》(高中用)、《初中乐理教科书》(六册),都是中国较早的音乐教材。他还掌握近代西洋曲理论,创作《哀悼引》《杨花》《问》《听》《“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100多首歌曲,大部分被收入《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


萧友梅编的《乐理教科书》。

从1930年起,他与黄自等先后发起成立乐艺社和音乐艺文社,组织编辑出版校刊《音》和《乐艺》《音乐杂志》《音乐月刊》《林钟》等刊物。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萧友梅将国立音专打造成为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1936年4月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庆祝创办人蔡元培院长70正寿摄影纪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抗日救国会,萧友梅率师生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了1000多元,还为义勇军创作了《从军歌》,传唱一时。抗战全面爆发后,国立音专新校舍遭到轰炸,虽历经多次搬迁,环境艰苦危险,萧友梅主持下的国立音专一直没有停止教学。他在1937年《音乐月刊》的发刊词中写道“在此非常时期,必须注意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与加强民众爱国心”。


萧友梅于1935年9月在新落成的国立音专校舍前。

1940年12月31日,因结核菌侵入肾脏,萧友梅在上海体仁医院病逝,享年56岁。人虽已逝,他的歌曲作品还活着,半个世纪以后,中山和上海还会不定期地举行他的作品赏析会,让大众感受音乐家的精神追求和音乐艺术的魅力。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1/记者 孙俊军
◆历史图片整理/米朵
◆编辑:廖薇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终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网络图片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定了!盒马中山首店9月26日开业
10327人浏览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