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愈升 | 二月里来好春光(南国/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张愈升 发布:2025-08-28

我们迎着二月微醺的春风,来到广州番禺区榄核镇湴湄村,造访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说起冼星海,人们总首推他的《黄河大合唱》。这首遐迩闻名震撼世界音坛的《黄河大合唱》,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磅礴气势,以催人奋发、万马奔腾、翻江倒海的力量领誉世界。而冼星海轻柔慢板式的《二月里来》,则以另一种风格引人入胜,同样流芳百世。

提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已经83岁高龄的冼星海女儿冼妮娜,最有发言权。冼妮娜娓娓道来,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冼星海也投入这场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的运动中。当时冼星海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除了担任音乐系主任及承担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带领师生参加大生产。当著名词作家塞克把自己创作的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生产大合唱》歌词呈给冼星海时,冼星海看完后激动不已,与《黄河大合唱》谱曲一样,饱醮激情,只用了一周时间就为《生产大合唱》谱好了整体的曲子,其中《二月里来》成为了传唱经典,歌中唱道: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指望着今年收成好,

多捐些五谷充军粮。

 

歌曲把黄土高原新春播种的热烈场景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曲调吸收了陕北民歌的浪漫柔情,朗朗上口,唤起人们对对春种、秋收的渴望。《二月里来》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了出去,伴随二月的春风,迅速传遍边区的角落乃至全国。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决心。一年之计在于春,二月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光烂漫的月份,家家户户种田忙。《二月里来》旋律柔和流畅,节奏舒缓,美丽的田园,无限的春光,呈现黄土高原一派的春耕春播的万千气象。

我们在冼星海故居纪念馆,瞻仰了冼星海穿过的西装,用过的小提琴和部分《黄河大合唱》手稿,还有一支珍贵的指挥棒,冼星海曾用它指挥过《黄河大合唱》。纪念馆里件件都是珍品,令人流连忘返。

冼妮娜介绍,冼星海创作时有嗜白糖的习惯,只要有了白糖,灵感仿佛爆发得会更快些。他创作《黄河大合唱》时,把自己关在窑洞里,因当时延安经济匮乏,很难得到白糖。词作者光未然好不容易讨来两斤白砂糖,冼星海如获至宝。创作时他左手抓把白糖塞进嘴里,右手笔下生风。不到一个星期,就创作出撼动世界的《黄河大合唱》。似战鼓,似号角,激发鼓舞了全国同胞们积极抗战的斗志。

世界音乐巨匠冼星海,有辛酸的过去。他是个遗腹子,出身贫苦渔家,靠父亲出海打鱼养活一家人。父亲36岁被大海吞没了生命,而那时冼星海还没有出生,母亲身怀八个月的冼星海,颠沛流离,游走他乡。当冼星海稍更事时,一直跟随母亲在广州、澳门等地漂泊。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母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冼星海身上,含辛茹苦供他读书,而且母亲黄苏英是他的第一位音乐启蒙老师,冼星海孩提时代就听母亲经常吟唱的粤语歌《顶硬上》,而且倒背如流。此歌激励人积极勇敢向上,成了冼星海强大的精神支柱,冼星海从小耳濡目染,铸就了他顽强拼搏的性格,母亲黄苏英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成为冼星海人生的后盾,冼星海后来荣获巨大的音乐成就,充分证明了母亲的一番苦心。后来在母亲支持下,冼星海自费去法国留学七年,是中国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斯高级作曲班第一人。后因民族自救回国,从上海到武汉歌咏救亡,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此时,岭南二月,似剪刀的骀荡春风,吹拂着刚吐翠的片片秧苗,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大地新春图景呵。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