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银 | 善德是面移动的镜子(影声/观后感)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陈启银 发布:2025-08-20

观《长安的荔枝》有感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用主人公的“善德之镜”,沿着运送荔枝的脉络,在朝堂和地方,官场和职场、商场,官员和亲友、百姓间移动,把上下左右和各个角落照了个遍,最后化作表面新鲜、内心腐烂的“善德荔枝”到达长安,让人看完啼笑皆非。

善德对上谕,照出了荒唐,明知岭南荔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长安宫门远在五千里外,却偏偏有这么一道邪门的差事。对唐代官场,照出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私欲泛滥的真相,差事从实权部门一直推诿转到最没有实权的上林署,上林署的领导和同事合伙把整天专心做事的善德骗去接了这个差;何刺史等地方官员的伪忠诚真自私,一听不是自己那条线上的人,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工作一点不干,还处处设障碍,实验成功了也死活不让回长安。对职场,照出了世态炎凉和奸恶狰狞,等他历经艰辛办成之后受到重视时,昔日把他推向万劫不复的同事、呈批时等着看笑话的同窗又厚着脸皮说好话,拿着礼品到家里去讨好;地方还未动一兵一卒,就发“荔枝筹”以谋利;鱼常伺把当时倾尽所有帮助善德做实验的老苏一脚踹开,毁掉全力支持的侗人荔园,将善德的形象摔到地上还踩上几脚。

善德为何总被坑?因为坑人者知道,他不会推诿,不会耍滑,纵使面前是刀山火海,也会硬着头皮上。那些勤勤恳恳的老实人,往往被安排最棘手的项目;那些与人为善的良知者,常常被迫收拾别人甩下的烂摊子,这是几千年未变的困局。

何为善?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是智,向虎山行是勇,而把虎驯服了还给它治伤,那才叫善。何为德?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清,众人皆浊我独清是白,而明知众人皆浊却还要分一杯清水给他们,那才叫德。善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那些尊重生命尊严、维护公平正义并致力于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和行为品质。

我非常欣赏善德的品性:向死而生的坚韧,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想的不是推脱和消极等待,而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向着哪怕一丝的活命希望努力;无人替代的专业精神,通过复杂的筹划和计算,把荔枝的保鲜期从三天延长到了十一天,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始终如一的良知,无论自己遭遇过什么不幸,都决不轻易放弃心里的底线。

善德终究会绝处逢生。把自己求生与荔园求活、与市场求利相结合,加上对百姓体恤有加,不克扣脚夫工钱,对商人以诚相待,不强征民间马匹、骑手,商人老苏和荔枝园的阿僮及荔农,终于冰释前嫌,跟他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和问题,阿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帮助化解刺史府制造的种种障碍,才让运送荔枝由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善德看似吃了亏,却在关键时刻“善有善报”、德有德成,在自己坚持不下去时还有精神上的反哺。

善德反倒成了一次次跳出恶人、小人挖的深坑、大坑的力量源泉和最大资本。他不仅没有被这些坑给埋了,反而在想方设法跳出这些坑中,变得更加坚定、智慧和强大。

我很喜欢电视剧的结尾,当善德发现自己以命相搏的成果,竟成了奸臣作恶的工具,终于将那面善德之镜骤然翻转——不动声色地将一套刻意篡改的冰藏秘方,与坚持正义的左相联手,将鱼常伺一伙推向自掘的深渊。大善大德可以给罪大恶极挖大坑,以其人之道,把那些专事坑害的阴毒之辈一网打尽。

不妨把善德之镜移到现实,看清职场的忠奸清浊、环境的人心向背、做事的利害是非、交往的真伪冷暖,常修善德之事,力做善德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坦然地饮下一杯热茶,享受善德赋予人最坚实的幸福:无愧于天,无怍于人,纵身陷泥沼,心中自有明月高悬。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