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珊 | 庸常日子的美好(书声/序言)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鄞珊 发布:2025-07-03

序吴奕东诗集

由诗而及散文,或由散文而诗,在我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写作,不囿于体裁,而能驾驭多种体裁,是很多写作者耕耘着的。但诗是诗,散文是散文。正是我由此进入吴奕东诗集,愿意去“逛逛”的原因,我带着走在田垄上的心态,不仅想看看他诗歌的“边界”,也想看看散文走出来的诗意。

不出所料,诗意种植在散文的疆土上,这也未曾不可。若诗集如一片草原,那这里的疆域是属于唯美的。

真挚和朴素是诗歌的本色。在这里,我看到他诗歌草原的原始绿意。掩卷之际,我问自己: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不时拷问自己。不仅仅是诗歌,我们追问的,还有写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而AI写作的兴起,让我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有迫切的意义了。写作的意义,不仅是写作者,也是读者,更是网络不断追讨的问题。有时,AI的写作盖过人的个体时,作为“人”这个体写作的意见显得很重要了。

我坚信,“人”这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流淌出来的文字,那是带着个体情感体验的,是任何高超人工智能写作永远无法比拟的,那是人“生”出来的。计算机生产出来的,即使技能高超,即使乱真,那与从“人”的心流淌的血液顺流出来的文字,完全不同。

因此,继续坚守自己诗歌写作(和其他门类)的写作者,本身就是在心灵领域耕耘的坚守者,对于人这个个体,本身就有他的意义。

之前为奕东的散文集写过序,熟读了他的文字。对于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诗歌,我毫无悬念了。诗歌,更是个人情感的火山口。也是他对社会群体记忆的记录,这可以从诗集的目录捕掠:“人间芳菲”“四季牧歌”“尘世惊影”“无声的独白”。

这是入世的题材,即使是浪漫的歌吟,我看到的更多是落于现实的描摹。

在第四辑“无声的独白”中,有人类永远的题材:母亲。在他《穿过丝线的手——献给平凡而伟大母亲》。每个人心目的母亲,笔下的母亲,都不一样,我在这首诗歌里,一下子就窥见了潮汕母亲的倩影,那是沉默如素心兰的女性,潮汕人区分于其他族群的女性,可歌可泣。

我完全置身于其语境中,诗歌的技巧退后,只有最纯真的情感,这才是个人特有。

是的,AI风起云涌之际,人类永葆的纯真情感,显得弥足珍贵。

同样珍贵的还有人类独特的视线,就如他《向尘世交出自己的影子》一诗中所描述,“一朵花的思维”“一只猫的憨态”,这些视觉,是作者独特视线里的影像。《玉兰的梦境》中如此描述:白衣裙的素雅/掉落一朵白玉兰/沾染她的一朵微笑……

我喜欢作者这样的角度,平凡、平常,没有语出惊人的惊涛骇浪,只有庸常的描写。如此微小而细腻的感触,那是他个人的触角:事物并没有告诉我什么/只是我悄然地/进入了你的梦乡……

看到的、朗读的诗歌繁多,我更注重营造语境的诗歌,“赋闲一刻/目光三二粒/浅酌四五片竹韵/雨丝淋湿/斜出的光阴一片葱翠/独钓那一抹孤寂”……读这样的诗句,更像阅读一阙美丽动人的古体诗词,我想作者肯定是从唐诗宋词甚至诗经里得到营养。才有如许美妙的意境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甚至直接用《诗经·采薇》作为诗题,忽而诗经意境,忽而厨房青菜的修辞,这样的诗歌不能拿浪漫主义形容,而轻灵飘忽的穿梭更像是电影蒙太奇。诗歌可以这样写,随心所欲。写作,本身便是自己最惬意的享受。

第一辑“人间芳菲”,不出所料,其诗歌内容既是浪漫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题材,“人间”真值得去描摹它的芳菲。那么,第三辑“尘世惊影”,应该是相呼应,其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分。而对尘世事物的描摹,可以渐次具体而精妙。

他,在雕刻自己

剔刀落下之时

有杂念飞出

 

而后尘埃落定

雕下花鸟虫鱼,春天复绿

刻上百态人生,尘世掠过光影

绘出一个村庄,人声鼎沸

造一尊佛像,慈悲如一轮明月

 

一些尖锐的事物

必定刀刀留痕

如同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

《木雕》一诗,我认为是其诗歌里面较为特别的一首。看到这诗,我认为,奕东写诗,应该比散文写得更有感觉。虽然,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还需跟作者斟酌。

在一次小意外之中得知吴奕东还有药剂师身份,我不禁会心一笑。我能想象他的生活,如此丰盈的人生,不需要多少接触,每个标签,都是多少岁月的积淀。人与人之间,能接触的机会算是缘遇,而在文字上的抵会,就已经多多少少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人。

一片新绿,跨山越海来遇你

常春藤的世界,在追赶

……

蜗牛已爬上窗台

凝视着窗外另一个我

《微物等待春风来》

吴奕东写物,有诸多这样微观的视觉,蜗牛,玉兰,竹心,这些具体的物象,是作者置身的环境,是他发现的美好事物,我们庸常的日子,因发现而美好。

教书,养花,写诗,文章,进入专业的药理知识,这大抵是足够填充太阳月亮轮换起伏的每个日常。“这个独角金龙是自己种的,然后用它泡酒”,他叮嘱我的一句话,突然浮现在我阅读的这些诗里:一声蝉鸣点燃另一声蝉鸣/密密交织一张网/鸟声应和……他静坐独饮/一杯清茶泛不起涟漪……

人生的日常,日起而作日落而归,扫地做饭,再化之诗歌。诗进入了生活,生活有了诗意。“意义”一词意见彰显。

我再次掠过这些文字,粤东那边的蝉声又响起……

 

作者简介

鄞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0562人浏览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