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痴迷神话,故事里常有桥的身影。如《白蛇传》中,西湖断桥成就白娘子与许仙的浪漫姻缘;《牛郎织女》里,鹊桥年年渡相思,让有情人银河团聚;更有《鲁班造桥》传说,福泽苍生。这一座座桥,连接美好,渡人幸福。
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家乡河涌上那座独木桥,它曾是童年时的快乐通道。河道是岐江河的支流,水流湍急。桥南连着晒谷场与村落,桥北通向广袤田野。那桥,不过是一段横卧在桥墩两端的一块老船木,宽仅容一人,长约十米,沧桑的年轮纹理依稀可辨。乡亲们播种、插秧、收割、种菜、打鱼……每天从它身上往返,它静卧水面之上,宛如一道笔挺的眉,碧波是流转的眼眸,俯首低眉间,已渡人无数。
春日里,爸买来几只粉黄的小鸭,交给我和弟弟喂养。我们提着装着小鸭的竹筐,小心翼翼地穿过独木桥。田埂边青草鲜嫩,小鸭们伸着扁扁的嘴巴大快朵颐。我们一边看管,一边在独木桥畔捞鱼儿、钓蟛蜞、摘花稔、摸田螺。偶尔,在田基的草丛中拾到一两个油光水滑、莹白透亮的大鸭蛋,欢喜地揣入怀中,想着带回家让妈妈做一盘香喷喷的虾仁炒蛋,便忍不住咽起口水。
秋收时节,稻香十里,遍地金黄,我在晒谷场翻晒稻谷,爸妈在对岸的稻田里弯腰收割,再将沉甸甸的稻谷一担担地挑到晒谷场。过独木桥时,爸是矫健的,赤着脚,双手扶稳肩上的扁担,目光紧盯桥身,噔噔噔几步就稳稳跨过。妈妈却不同,在桥上踟蹰不前,一步一惊心,像走台步般交叉挪移,行至桥中间换肩,身体微沉,独木桥也随之轻颤起伏。我在桥头焦急地伸出手去拉妈妈,心中默念,盼母平安。
家乡的独木桥,承载着绵长的回忆与思念,带给我涓涓细流般的温暖与感动。斗转星移间,如今雄踞于家乡与深圳之间的深中大桥,则带给我崭新的惊喜与希望,赋予我澎湃的骄傲与自豪。
去年暑假,全家驱车赴深圳。清晨,车子驶上深中大桥。朝阳正从海天相接处喷薄而出,将万物染成璀璨金红,车子轻盈得像一只沐浴着晨光的鹭鸟,掠过波光万顷的海面,朝着光明的方向展翅翱翔。不到一小时,我们便从中山抵达深圳。然后,坐了整洁快捷的地铁,逛了琳琅满目的数码城,游了景观壮美的滨海湾文化公园,尝了精致美味的茶点……直至晚上九点,才意犹未尽地踏上归途。车行桥上,往事忽而涌上心头:大学时与同学挤大巴颠簸半日才到深圳世界之窗;初出茅庐时求职深圳,却因虎门大桥堵车而错失良机。俱往矣,昔日天堑,今成通途。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让我真切触摸到这座桥的温度与力量的,是同事芸姐的故事。她先生长年在深圳工作,深中大桥未通时,每月辗转回家仅一两次,“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信念,终难敌生活琐碎的重压。家中水管破裂无人修,小孩接送成难题,渴望的关怀遥不可及……渐渐地,无形的隔阂如同伶仃洋的海水,悄然漫上心岸。深中大桥通车,宛如一道明亮的曙光。芸姐的先生深知婚姻亮起红灯,若不靠岸,恐将沉没。于是,他果断选择每天取道深中大桥跨海通勤,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儿,体贴与爱意回归,理解与温柔重现。这座宏伟的跨海长龙,就这样稳稳地渡起一个濒临搁浅的家庭,成为情感重生的坚实纽带。
回望家乡那颤巍巍的独木桥,再看眼前这气贯长虹的深中巨龙,它们的灵魂皆在于“渡”——渡被水分隔的土地,渡被距离阻隔的心灵,渡游子的归途与故乡的乡愁,更渡厚重的过往与无限可能的幸福未来。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