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半城烟火半城仙”形容泉州,再贴切不过。泉州乃至整个闽南都有很重的本土“仙气”,从世俗烟尘到精神执念。
去西街尝试“土笋冻”,入口即感叹,百闻不如一吃。在同伴一句句“好不好吃”的好奇和追问下,我完全顾不上回答,沉浸式体验爽滑的口感。吃了一碗之后,好奇心作祟去网络上搜索它,认识了原材料,看了完整又露骨的制作过程:从沙子里逮出鲜活土笋放养一天,吐清杂物,一直用石槌不断碾磨,使其滚出全部内脏杂物……
看到这儿便没有勇气去买第二碗了,向着小摊位摆了摆手。老板娘见状不出所料地笑道,“外地人试一试不错了”。其实土笋又名涂笋,由一种蠕虫加工而来。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在当地人眼里,没有短视频科普时的夸张,只是享受着它鲜嫩脆滑的美味和清肺补虚的功效。
顺着西街走进开元寺,一切突然变得安静,一道院墙便隔绝了西街的市井喧闹。明明是古城中心,却独有一番恬静与肃穆,能听见风吹树叶,鸟儿鸣叫。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经历了毁损重建,依然屹立。一旁矗立的宋代二塔,在普遍只有一两层楼高的古城中格外显眼,似乎想要离天空更近,代表广大俗众,诉说或大或小的愿望。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桑莲,一路走过,祭拜不断、香火不断、文化不断,闽南佛国在此间被发现、被感受,庄严而又亲切。
走回西街,回望寺里的建筑,一砖一瓦都精致而美丽,被阳光染成了橙色。抬头看寺庙的屋顶,24尊美轮美奂的飞天斗拱穿越在梁槽间,又称“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龙凤麒麟、花鸟鱼虫,都在庙上飞檐活灵活现。屋檐上的彩瓷片边托举边延展,抖落着数朝以来蔓延的香火,会自己长出翅膀。
蟳埔村,这个美丽的小渔村位于晋江入海口。簪花是这个村子一种流传已久的女性头饰,如今已成网红担当。以花为簪,在头发上层层叠叠地插入五颜六色的鲜花,再搭配珍珠贝壳等装饰物,用一支彩色筷子固定住,形成头饰造型,被形象地比喻为“头上的花园”。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簪花是闽南女子鬓边的一曲海风诗话,世代点缀着古城春色,又成功收获了大众欢迎。传说从前的蟳埔女们经年累月在海边劳作,为了防晒和打扮,就用鲜花和贝壳等制作成头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头饰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簪花围”。浔埔女不分老幼,人人头戴“簪花围”,寓意“今生簪花,世世漂亮”。
我们在头上足足插了四圈花,走路注意保持平衡,整颗头晃悠晃悠的。一路上全是晃悠晃悠的头,与传统簪花的蟳埔渔家一下就区别开了,因为她们簪花的量远不如我们。蟳埔村本不大,簪花大概是吸引了远超它交通承载力的游客量。在簪着花走向海边的路上,一群戴着简单簪花的本地渔女骑着电动车穿梭而行。走在街上,随时听到“滴滴滴”的电动车喇叭声,然后电动车潮水般涌来,你不得不赶紧躲到一旁。这时,头上的花儿便“咻咻咻”一番,好似“簪花与电动车的交响”。
蟳埔村并不宽敞的道路有些许混乱,不知道被堵在回家路上的渔家女会不会有所怨言。簪花的出圈,是生活在向前展开,在随着岁月的洪流一次次重建。她们是欢迎我们的。给我们簪花的阿妈感叹说,看着盛装的我们,就好像每天都是盛大的日子。这些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的传统簪花,是对美好生活厚重底蕴和轻盈时尚的鲜活表达。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