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天顺||现代诗歌选本的三项典范性原则(书声/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邹天顺 发布:2025-02-27

现代诗歌选本的三项典范性原则

——以唐德亮、王建明《广东当代乡土诗选》为例

 

自阳光出版社2024年5月推出唐德亮与王建明主编的《广东当代乡土诗选》以来,该作品,备受瞩目,好评如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严格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

整体性方面,选本全面展现了广东当代乡土诗歌的风貌,不仅涵盖了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还深刻反映了广东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情怀。科学性原则确保了选本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通过严谨的筛选和编排,使得每一首诗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专业性原则则体现在主编们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上,使得选本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这本选本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

《广东当代乡土诗选》 唐德亮 王建明 主编  阳光出版社

整体性原则

唐德亮和王建明主编的《广东当代乡土诗选》是一部汇聚了广东乡土诗精华的大型诗选。该诗选以整体性原则为核心,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反映广东乡土风情的诗作,展现了广东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

整体性原则在该诗选中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时间跨度的选择上。从1949年10月至2023年5月,这一时间段几乎涵盖了广东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这一时间跨度的选择,诗选不仅展现了广东乡土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还勾勒出了广东乡土文化的发展脉络。这种时间上的整体性,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广东乡土诗的传承与创新。

其次,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作者的选择上。诗选不仅收录了阮章竞、陈残云、肖殷、野曼、秦牧、韦丘、陈芦荻、洪三泰、柯岩、欧阳翎、丘树宏、王晓波、张况、张慧谋、欧阳露、世宾、黄礼孩、黄金明、林馥娜、陈俊年、钟永华、李钟声、陈计会、陈惠琼、吴乙一、黄廉捷、陆燕姜、陈会玲、吕杰汉、唐小桃、梁永利、陈露、李衔夏、成春、何群贤、罗燕廷、苏奇飞等广东籍诗人的作品,还适当选收了柯原、李汝伦、张永枚、李士非、沈仁康、叶延滨、郭玉山、郭光豹、峭岩、杨克、郑小琼、胡红拴、冯娜、卢卫平、方舟、蔡宗周、西篱、唐成茂、桂汉标、张德明、程继龙、罗德远、熊国华、张永健、祁念曾、李晃、江冠宇、黄海凤、戚华海、蒋明、刘迪生、向卫国、曾新友、周承强、蒋明、马忠、林萧、曾纪勇、李代权、邹天顺、邹业本等在广东工作的外籍诗人以及旅居或访问广东的诗人创作的广东地域乡土题材的诗作。老中青、本省与外省……这种多元化的作者构成,不仅丰富了诗选的内容,还增强了其地域性和文化包容性。同时,诗选还酌情选收了“打工诗人”反映乡村生活的诗作,进一步拓宽了乡土诗的表现领域和读者视野。

此外,整体性原则还贯穿于诗选的编选过程中。编选者以纸质报刊发表和收入各种书籍的作品为主,尤其优先收入《人民文学》《诗刊》《花城》《羊城晚报》等各种知名报刊和各种全国、全省性选本的作品,如《1949-1979广东新诗选》《粤海新诗》《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选1976-1981诗集》《广东五十年文选·诗歌》等。这种选择标准不仅确保了诗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使得诗选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整体性。尽管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和书籍,编选者人力、目力与学识有限,但他们仍然力求做到所选诗作的整体性,以展现广东乡土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科学性原则

选本的科学性,则是衡量其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尺。《广东当代乡土诗选》以其独特的编排理念和科学的选录原则,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充满乡土气息与时代精神的诗歌选集。

首先,从编排上来看,《广东当代乡土诗选》遵循了诗人出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如最年长的周钢鸣出生于1909年,最年少的是1991年出生的丁鹏。这一编排方式不仅使得诗集具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年代乡土诗歌的特色与变迁。这种按照时间脉络的编排,既是对诗人个体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诗歌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它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随着诗人的成长轨迹,逐步领略到乡土诗歌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韵味。

在篇幅处理上,选集对于个别篇幅较长的诗歌采取了节选的办法,这一做法既保证了选集的篇幅适中,又使得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诗歌的精髓。这种节选的方式,不仅考验了选编者的眼光和智慧,也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在风格选择上,《广东当代乡土诗选》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无论是传统的乡土诗歌,还是现代的、先锋的作品,只要它们能够体现出乡土气息和时代精神,都在选录之列。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不仅丰富了选集的内容,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乡土诗歌的多样性和活力。特别是对于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选集更是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只要不违反有关规定,都予以选录。这种选录原则,既体现了选编者对诗歌艺术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传承。

在数量分配上,《广东当代乡土诗选》也体现出了科学的原则。有的诗人如著名诗人柯岩、肖殷仅选一首,有的如阮章竞、欧阳翎、郭玉山、王小妮、熊国华、杨克、唐德亮、张慧谋、华海、胡红栓、西篱、唐小桃、卢卫平、世宾、黄金明、庄稼、欧阳露、冯娜、李衔夏等则选了四首之多。当然,这与入选作者的总体成就无关,而更多地与该作者创作的乡土诗数量有关。这种根据作品数量和质量进行选录的做法,既保证了选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领略到不同诗人的乡土情怀和创作风格。

《广东当代乡土诗选》在科学性原则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在编排上遵循了历史脉络和时代精神,还在篇幅处理、风格选择和数量分配上体现出了科学的态度和智慧。这部选集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优秀的乡土诗歌读本,也为乡土诗歌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专业性原则

作为一部致力于展现广东当代乡土风貌的诗歌选集,《广东当代乡土诗选》在选编过程中,深刻体现了专业性的原则,这既是对诗歌艺术的尊重,也是对乡土情感的珍视。选编的过程不仅是对诗歌的筛选,更是对乡土诗歌深刻内涵与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

乡土诗,这一植根于泥土与血脉中的文学体裁,承载着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与细腻描绘。在刘章先生的眼中,乡土诗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对乡村民俗、民情的深情歌咏。它以风俗画、风情画的形式,勾勒出村夫乡女的情态与心灵,展现了乡土生活的独特韵味。

而唐德亮与王建明则进一步明确了乡土诗的核心特征,即以“农村、农业、农民”为题材,延伸至乡村的民俗、民风、民情,以及与“农”字紧密相连的风物。农事劳作、庄稼生长、生产资料与工具,乃至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政策,都是乡土诗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样的定义,既拓宽了乡土诗的边界,又深化了其内涵。

选编者对乡土诗歌的理解,既深入又精准。在理解乡土诗歌的概念上,编者们并未盲目追随诗评家的众说纷纭,而是深入剖析了“乡土”二字的本质。他们赞同“写农村题材的诗,才是乡土诗”的观点,并引用了评论家朱先树等主编的《诗歌美学辞典》中对乡土诗的描述“乡土诗是一种怀恋乡土旧事、崇尚乡村社会健全、善良和淳朴人性的诗歌品类。”强调了乡村社会及其淳朴人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编者们进一步结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将“乡土”的“土”字解读为泥土,这一解读不仅贴合了乡下人与泥土的紧密联系,也凸显了乡土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农村元素。

然而,乡土诗歌并非仅仅是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农村、农业与农民这一“三农”主题。唐德亮等人明确指出,乡土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以“三农”为内容,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抒发农民的情感与心声。这一理解不仅符合乡土诗歌的历史传统,也体现了编者们对当代乡土诗歌发展的深刻洞察。

在选编过程中,唐德亮、王建明充分运用了他们对乡土诗歌特征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真实反映农村生活、深刻揭示农民内心世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诗歌作品。例如清远诗人邓维善笔下的《农人》,农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哈欠声中,村庄醒来,太阳升起,农人站在阳光下,心中充满希望。那耀眼的希望,是将稻子晒黄,是冬天不会挨冷受饿的朴实愿望。他牵着心爱的牛,走过田埂,唱着没有粉饰的歌,那歌声自然得像风吹树叶,轻快舒畅。农人与牛,仿佛是大地的儿女,与这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尽管时代变迁,电视机、拖拉机等现代工具涌现,但农人心中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牛的依恋,却难以割舍。他犹豫过,想弃牛而去,但望一眼企盼的土地,又坚定了与牛同行的决心。邓维善的这首诗,是对农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深情赞歌,也是对他们心中那份不灭希望的生动描绘。农人与牛,共同书写着世世代代都脱不了的根,也续写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诸如这些作品不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而且艺术手法多样,既有对传统乡土诗歌的传承,也有对当代诗歌艺术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选编者并没有将乡土诗歌局限于单一的农村题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开放、多元的概念。他们深知,乡土诗歌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人们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对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为一体,如李衔夏的《还乡》,无论内容还是写法都很奇特。因此,在选诗中,他们既注重作品的乡土气息,又注重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此外,选编者还充分考虑了诗歌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他们选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广东当代乡土的变迁与发展,也展现了广东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文化特色。例如,广东中山诗人黄廉捷的短诗《收花生》(见《广东当代乡土诗选》第435页),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海边乡村收获图景。诗歌开篇即引入海风与低云,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略带期许的自然背景。诗人通过描述人们围绕花生苗打转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对收获的热爱与期待,这种快乐与海风交融,形成了一种质朴而纯粹的幸福感。整体而言,黄廉捷的《收花生》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让读者在感受海边乡村风情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这种对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注,使得《广东当代乡土诗选》更加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在广东这片岭南大地上,广府文化、珠江文化、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交相辉映,为乡土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诗人们以笔为媒,将这里的文化风情、特色风貌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岭南乡土的独特魅力。而粤北清远与韶关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为乡土诗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瑶族、壮族同胞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如唐德亮的《写给瑶山》,唐小桃的组诗《长鼓鸣集山越的后代》等,成为乡土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曾纪勇的《瑶族篝火晚会》,是一幅充满热烈与醇香的民族风情画卷。红脸蛋、红头巾、红腰带,在篝火的映照下,瑶族人民欢跳着,点燃了情歌的对唱,灿烂的甜蜜在阁楼中洋溢。竹竿弹奏着大地,欢跳的人们成为了明快的音符,共同编织出空灵的旋律。米酒的醇香随风飘散,为这原野上的悠扬旋律增添了几分醉人的韵味。整场晚会,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然而,乡土诗并非一成不变的怀旧之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土诗人应以历史的眼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去捕捉乡村的巨变,去书写农民在这场巨变中的精神世界与心灵裂变。他们不仅要记录乡村的物质变迁,更要揭示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灵轨迹与情感波澜。

《广东当代乡土诗选》是一部生动展现广东农村70多年变迁的诗歌集。诗作不仅歌颂了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还细腻描绘了农村面貌的沧桑巨变。从浩歌壮曲到美丽画卷,诗人以笔为镜,捕捉了农民生活的点滴瞬间,展现了他们劳动、风情的真实场景。例如连州诗人黄志超的《回望豆地村》,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豆地村,如今已焕然一新,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的勃勃生机。新楼林立,路灯栉比,巷道洁净,这些变化让人眼前一亮。更令人赞叹的是,豆地村不仅复制了城里的设施,更衍生出了城里难以寻觅的氛围。这里盛开着新农村建设的花,结满了新时代发展的果。回望豆地村,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也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村的独特魅力。这类诗歌都是对广东农村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对当代乡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与弘扬。读来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这部诗选在内容上丰富多元,既有对农民喜悦与成就的热情赞美,也有对他们忧愁与困惑的深刻洞察。在艺术手法上,更是百花齐放,传统与现代交织,明朗与朦胧并存,押韵与自由诗体相映成趣,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乡土诗,是岁月的低吟浅唱,是时代的深情呼唤。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投身其中,用笔墨去描绘那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去书写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故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土诗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唐德亮、王建民共同选编的《广东当代乡土诗选》,无疑为广东乡土诗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部选集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广东乡土风情画卷,更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选编过程中,他们严格遵循了整体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三项典范性原则。他们精心挑选每一首诗作,确保选集能够全面反映广东当代乡土诗的整体风貌。同时,科学的分类法则,使得这部选集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因此,《广东当代乡土诗选》不仅是一部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的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现代诗歌选集。它对于推动广东乡土诗乃至诗歌的研究和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和读者,能够通过这部选集,深入了解广东的乡土文化和诗歌艺术。

 

【作者简介】

邹天顺,60后,湖南永州人,现居广东清远。广东省特级教师、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实践导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语文学科首席专家。“生态语文”的倡导、研究和实践者。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发表文艺作品近百万字,著有《情绪在夏天》《普九》《教坛立交桥》《我本教研的十大核心能力》《生态语文在课堂》等专著。“邹天顺生态语文工作室”“邹天顺教师文学创研室”及“清新区文艺评论专业组”主持人。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近100场。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及“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