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二代”爆改旧厂区,中山港口镇又添美食新地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吴君嫦 发布:2024-10-16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夜幕来临,位于港口镇浅水湖畔的“中山粥厂”热闹起来,炉火上的粥水里翻滚着新鲜的食材。蒸腾的热气里,食客们热火朝天地一边品尝美味一边畅聊生活。音乐响起,随着乐队的助兴,氛围格外轻松惬意。

这间在国庆期间开业的餐厅,以“旧厂工业风”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迅速出圈,“闻香”而来的食客不仅爱上了这里的海鲜粥,也爱上随手可拍的“旧时厂景”。

夜幕来临,位于港口镇浅水湖畔的“中山粥厂”十分热闹。记者 文波 摄

一间曾沉寂20年的老旧发电厂,经过一群年轻人的“重新定义”迎来了新生,成为港口镇内又一处集美食、营地、音乐为一体的网红打卡点。

网红打卡地“中山粥厂”。记者 文波 摄

老厂区里保留着旧时光

走进“粥厂”,怀旧感扑面而来。斑驳的墙面记录着岁月的划痕,十余米高的车间顶还保留着一台旧的机电滑轮,当年的发电机早已搬出厂区,腾挪出来的大空间被一排排长桌替代。车间的轰隆机器声被人声取代,空气中飘散的是最抚慰心灵的人间烟火。

整个“粥厂”充满了浓郁的“旧厂工业风”。记者 文波 摄

位于兴港路一号的港口发电厂,曾是镇内唯一的民营发电厂,于1989年1月1日破土动工,同年9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

“我老爸说,当时有6个工程队同时施工,仅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建设。”“厂二代”80后苏剑钊对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记忆犹新,也对少年时在工厂度过的无忧无虑时光印象深刻。

发电厂老照片。记者 文波 摄

2004年,完成历史使命的发电厂宣布永久关闭。最辉煌时,这间发电厂有工人30余名,三台发电机组可24小时持续供电,每小时输出3千瓦的电量,与中山市电网并网发电,为当时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稳定而有力的电力支持。

“关闭后厂区就一直闲置,直至去年,我们借着城市‘工改’为这间旧厂区找到了新出路。”苏剑钊介绍,“我的合作伙伴里有教师,有律师,有老板,我们都挺怀旧,想留住一些关于城市的记忆,所以在改建上选择了对厂区原貌的保留。”

在改建上选择了保留厂区的原貌。记者 文波 摄

文旅赋能,老厂房迎新生

“到这里吃饭有种回爷爷奶奶家吃饭的亲切感。”刚到港口游戏游艺产业园上班四个多月的陈先生说,“粥厂”开在他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一到晚上就非常热闹,还有音乐传出,直到他在抖音搜到“粥厂”相关的短视频,才决定亲身一探究竟,“这里的出品也不错,价格也亲民,我可能会把这里当成小食堂,经常来。”

改造后的“中山粥厂”。

新“粥厂”保留了6000平方米的厂区面积,将生产区、办公区和宿舍区做了重新定义。大生产车间改为大餐厅,并对露天部分做了修整完善,开辟为有自助粥底火锅、茶饮、营地露营、乐队驻唱等为一体的休闲餐饮区,宿舍区则改建为私房菜,为食客提供定制服务。

厂区内建筑在保留原有特色和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并保留了斑驳沧桑的外表和墙面,拆下来的“红星”、发电设备等“老物件”也都适当复原,重新安置在“粥厂”里,展示着“流金岁月”曾经的辉煌与情怀。

充满了浓郁“旧厂工业风”的“粥厂”引来不少食客。记者 文波 摄

如今,这个网红打卡点已一跃成为港口“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继港口青玉立坊后,又一由老厂区改建成功的“网红”点,为港口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文旅”活力。

市民自选食材。记者 文波 摄

据苏剑钊介绍,今年10月1日刚开业,“粥厂”便凭借着独特的氛围和美味新鲜的食物,在国庆长假期间招待了5000多位来自湾区的游客。

“港口政府近期也在对辖区内旧物业进行盘点,并积极推动文旅赋能,通过翻新改造,保留原有历史元素和风格,融合文化美食及本土文化,打造文旅地标。”港口镇党委委员苏嘉威表示,下一步,港口镇将进一步加强与旧物业的合作,融入港口历史文化,通过举办音乐活动等方法打造新的文创IP。“旧物业承载着本地居民的记忆与情怀,有了文旅赋能使其焕发新生,既满足了市民情感寄托,又展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苏嘉威说。

露天部分做了修整完善,开辟为有自助粥底火锅、茶饮、营地露营、乐队驻唱等为一体的休闲餐饮区。记者 文波 摄

近年来,随着港口镇城市更新的脚步不断加快,散落在城市中的老厂区,随着时代变迁或停产或搬迁,但通过文旅赋能,它们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活力港口”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