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祥||读胡波《阮玲玉评传》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杨昌祥 发布:2024-04-03

历史人物性格命运求证及其社会探究

说起中山文化名人,必定少不了阮玲玉;说起中国电影,必定绕不开阮玲玉。这位才华横溢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以其精湛的银幕形象,照亮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登上默片时代的神坛,以其困顿而短暂的一生,留下一出令人扼腕的社会悲剧。

在历史学家胡波教授笔下,被时代和社会扼杀的阮玲玉,其“艺术并未随着她的毁灭而消失,在新的时代到来之时,依然放射着异样的光彩”,“虽死犹生而又不同凡响的一代明星”,艺术硕果永留人间。正是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催生出《阮玲玉评传》。作者胡波着眼于“阮玲玉成长的文化土壤和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身处的那个时代”,捕捉众多文学传记和历史纪事忽视的背景元素,严谨溯源,考证求实,“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别于“文学想象”的“香山文脉”样本,激活了阮玲玉留给当下的精神遗产。

阮玲玉。 资料图片

作为一面历史透镜,《阮玲玉评传》扼制一切诱发受众动机的想象,以小心求证的史实为依据,将历史人物个人生活与多维社会融合,还原过去时代生活与人物命运的本真“存在”,未见穿凿之痕。庞大的社会参数渗透到文本中,形成丰厚的文脉根基,烛照阮玲玉艺术生涯与人生遭际,完成历史人物性格命运的求证。

《阮玲玉评传》虽为学术著作,但选取的叙事视角相当精巧,从“家”“势”“戏”“艺”“情”“爱”“迷”“评”“忆”各个侧面,全面叙写和评析阮玲玉生活道路及其艺术人生,充满着非虚构文本的活力。多维视角的聚焦,自然而然地形成发散叙事态势,组成厚实的复合结构,囊括了区域文化内涵、移民迁徙因由、过渡时代风云、近代工业肇兴、电影艺术成长、社会风习演变等历史魅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留下了宽阔的思考空间。

家是人们的寓居之地,也是根脉之源。《阮玲玉评传》从探究阮玲玉的宗脉源流开始,对其父母生于斯长于斯的香山,作了基调性铺写,地域文化、近代发展、对外联系、移民风潮等等,促成了阮玲玉父母的人生走向,亦决定了阮玲玉的人生走向。阮玲玉出生于上海,而她与广东香山却是一脉相连。带着香山风习的父亲常领她去工厂观看文艺演出,在其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艺术种子;母亲笃信读书方有出路,克勤克俭送其上学,让其找到了偶像邓肯,有了憧憬艺术的目标。尽管她的童年因父亲早逝而经受了意想不到的苦寒,而在时代与潮流的激浪险滩中,阮玲玉最终迎来她人生的机遇,走向她钟情的电影事业。

《阮玲玉评传》以阮玲玉个人成长、工作变换、艺术追求、情感起落、生命抉择为经线,融贯时代洪流和社会风云,勘测电影发展和艺术生长,探究情爱本质和生命内涵。我们从详实的史料和绵密的细节中,感知到历史人物的鲜活,及其在自身性格命运中行走的轨迹,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层面的惊涛骇浪,潜藏着一种令人胆寒的毁灭力量。

阮玲玉。 资料图片

阮玲玉踩着美国著名现代舞创始人邓肯这张梯子,又得母亲做工的“东家”少爷张慧冲引荐,更兼导演卜万苍慧眼识人,借势踏上从影之路。从明星影业公司到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再到联华影业公司,一路走来,成绩斐然。与导演、演员的精诚合作,对角色的深刻把握,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个人名利的淡薄疏离,阮玲玉获得巨大成功,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在呈现阮玲玉个人成长和事业追求的过程中,作者对其身处的环境作了细致的考察,对时代潮流作了精准回放,对电影艺术作了全面探究,对阮玲玉相关联的人物作了精细的书写,既丰富了历史人物的内涵,也增强了评传文本的厚度。

《阮玲玉评传》在叙写阮玲玉从影之路的同时,对其情感生活的捕捉交错进行,仍然对环境(社会背景)作了大量的梳理,更详写其母亲何阿英的意识反映及其行为表现,为阮玲玉婚姻第一步错棋以致一错再错作出很好的注脚,也给现实生活留下警示意义。作者对阮玲玉与张达民、唐季珊两段不幸“婚姻”的探轶,挖掘出阮玲玉人生悲剧的基本动因,并持鲜明的批评态度,在品析张唐二人人品的同时,植入了广泛的社会因素。在婚姻交困和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阮玲玉最终抵抗不住“人言可畏”的咬噬,绝望之中结束了她年仅25岁的生命。阮玲玉自杀之后,鲁迅先生撰写《论“人言可畏”》,揭示了阮玲玉、艾霞等“靠演艺为生的人”之悲剧根源。我们从《阮玲玉评传》的字里行间,更是看到这一出人与社会共谋的“悲剧”,撕碎了文明的面纱,反观当下“网络暴力”,感觉悲剧的余韵仍在回旋。作者评述道:“‘阮玲玉之死’,就是在今天,也仍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深以为然。

《阮玲玉评传》封面。 广东人民出版社供图

阮玲玉自杀,毕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这一点,《阮玲玉评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作者在《结语:性格决定命运》里写道:“阮玲玉的自杀,不是意志的坚决,也不是抗争后的勇敢,而是因为一时刺激过深,情感的冲动到了极点而形成的无意识举动。”这说明了其自身的性格缺陷。依据阮玲玉的生活轨迹与行为习惯,作者发现“她一生最吃亏的是缺乏理智的判断,容易受情感的冲动”,因其“一生中根本无所谓理智”,无法用理智克制情感,而导致自杀的恶果。作者对阮玲玉性格缺陷的理性分析,或许是《阮玲玉评传》独有的研究成果,对当下社会来说,具有积极的心理建设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阮玲玉评传》所彰显的双重精神指向。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