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辉||民众蕉蕾鱼茸粥(本土/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陈龙辉 发布:2023-11-29

中山分“村佬”“客家佬”和“疍家佬”。“村佬”指原住民,居住在依山而建的小山村脚下,“客家佬”住在五桂山的深处,而“疍家佬”即住在广袤的平原上,河道纵横,良田千顷。

其实,“疍家佬”才是正宗本地人,疍家人的来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闽越国人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流落江海,史称“水疍”。他们浮家泛宅,不事耕种,以渔为生。宋代以前,疍家人栖息的地方还是一片浅海,历经“鱼游、鹤立、橹迫、草步”的演变,直至南宋年间,经过数百年泥沙淤积成滩,又经人工抛石筑围成田,成为大片沃土,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这片沃土逐步成为适宜农耕渔业的富庶之地。

疍民长期生活在海上,他们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狂风、巨浪、暴晒、黑暗,而且没有外界的物质保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逐渐养成了他们坚忍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

中山民众,就是中山众多疍家人聚居的镇街之一。

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放在他们身上却是无从选择,日常生活中,果腹是最重要的事情,味道是其次。经过历史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蕉蕾粥,绝对是水乡民众的特色饮食之一。

蕉蕾,系香蕉挂不成果的,只开花不成果的一端,褐红色,因为挂不成果,所以留在树上只会扯了香蕉的养分,连鸡肋都算不上,吃起来涩涩的,口感又柴,以前都是一砍了之,当作肥料埋在地里。

挂在树上的蕉蕾。作者供图

不知从何时开始,天遇狂风大雨,鱼打不了,地里也没产出,米缸也见底了,只能从被风刮倒的香蕉树上把整个并未成熟的“蕉儿子”砍下来煮了吃,纯粹是为了果腹。慢慢地,人们发现盐可以解掉蕉蕾的苦涩味道,然后再加上卖剩的小鱼小虾,味道更加的好。

我第一次吃到民众人做的蕉蕾粥是二三十年前。在民众,蕉蕾粥的历史应该会更长,因为历史总是眷顾有心的人,勤劳的人,缺食少穿的人。

我最爱的是蕉蕾鱼茸粥,我觉得,蕉蕾要配鱼茸才是最正宗的疍家特色,在各种粥之中,花功夫最多的是鱼茸粥。先把蕉蕾剥至剩下白色的嫩芯,切碎,用盐腌十几分钟,再焯水,去掉涩味苦味,防止氧化变黑。而功夫最深的是鱼茸的制作,把大头鱼随水煮熟,捞起挑刺,鱼汤备用,挑刺是个很费劲的活儿,费工费眼,挑一条鱼要花半个小时,还有“漏网之刺”。再把瑶柱几粒泡软,红枣几粒切丝,姜块切丝,葱花香菜备好,这样才算把准备功夫做好,这个过程足足要花一个小时。

蕉蕾鱼茸粥。作者供图

在煮鱼的水里放入粳米、姜丝、陈皮,武火煮开,再放入鱼茸、蕉蕾丝、瑶柱丝,武火烧开后再文火熬制一小时二十分钟,随之加上红枣丝、香菜、葱花,即得一锅鲜味可口,老少皆宜的好粥。此粥能让你充分领略到嫩蕉蕾独特的鲜甜味道,而大头鱼的香甜味贯彻其中,加上瑶柱“海里的味道”,让你欲罢不能。

这款粥除了能满足口腹之享,还有很好的养生功能,蕉蕾含有各种糖类、维生素、纤维素,有解湿毒,润肠胃,开胃消滞,清热降脂,减肥降血压的功效。

小时候,肚子不舒服,食欲不振的时候,都会跟妈妈讲。妈妈二话不说,就去地里砍一个蕉蕾回来熬粥,敲一只鸡蛋下去,又滑又香,百试百灵。

就算没有鱼,没有瑶柱,甚至没有鸡蛋,可还是那么好吃。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1597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