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溪口卤鹅(美食/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杨静 发布:2023-11-09

人间至味卤鹅香

潮州人食鹅由来已久,清光绪十九年《潮州府志·卷三十九·物产》就记载了本地有“供匕箸”的菜鹅。如今潮州各乡镇的卤鹅味道各有千秋,其中口味香甜不腻的溪口卤鹅堪称一绝。

肥美的大鹅被宰杀后取出内脏,剔除细毛晾干,周身内外抹盐再放入盛有冰糖、白糖、酱油、鱼露、八角、南姜、桂皮和蒜头等香料的卤汤中煨煮。

一些溪口人家还会在未入鼎的鹅腹中塞进成捆的芫荽和青蒜。煨煮时,芫荽和青蒜释放出来的特殊香味充斥大鹅的整个腹腔,由内而外充分激发鹅肉和鹅架的香味。这种烹饪方法近乎清代诗人、美食大师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提到元代《倪云林集》里的制鹅法:“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塞葱一帚填实其中。”只是古人塞入鹅腹中的是葱,而溪口卤鹅塞入鹅腹中的是当地人偏爱的芫荽和青蒜。

煨煮过程中“吊汤”这一工序尤为讲究,需要煮鹅之人手持吊钩,将钩尖穿过鹅脖,单臂发力,一鼓作气把一整只大鹅从热气腾腾的卤汤里头抽拉出来,提至半空,任由原先鹅腹内外色如琥珀的卤水浓汤顺着鹅身哗啦啦地流回锅中。稍待卤汤滴至半干未干之时,将鹅身顺着

鼎边缓缓送回锅中,为的是让滚烫的卤水回灌鹅腹之内,确保再次煨煮时,鹅腹内外温差相近,使得整只成品卤鹅内外香味协调。

至于鹅身“吊汤”后何时回锅再煮,烹饪过程中需要反复“吊汤”几回,可全凭煮鹅之人的经验和眼力。这“吊汤”的功夫,大概也是溪口卤鹅摊档排名先后的影响要素之一吧。即便寻常人家煨煮卤鹅时,这“吊汤”的过程也是一家之主在街头巷尾卖弄身手的好时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吊汤”动作,往往引来邻里的一片叫好声。

煨煮过后的成品卤鹅色泽光润,醇香扑鼻。悬挂在一根长竹竿上等待卤汤自然滴尽。每逢正月十六或正月二十三前夕,溪口晾卤鹅的场景可谓壮观。每个鹅肉铺里头数百只卤鹅齐刷刷挂在竹竿上,成排挂着卤鹅的竹竿排列整齐、楚楚有致,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馋涎欲滴。

我曾见过有人家为求卤鹅光亮的色泽,在煨煮卤鹅前先熬煮冰糖,继而把冰糖熬出的焦色糖浆细心地涂抹在未入卤水前的生鹅上。此等“工匠精神”般的卤鹅方法颇费时费力,但煨煮后出锅的大鹅悬挂在一众卤鹅之间沥干卤汁时,确实是油亮出众。

溪口卤鹅虽名震四方,制作繁琐,价格却也公道,是潮州人饭桌上的家常便菜。只因追求食物精细口感的潮州人常将鹅头、鹅前身、鹅后腿、鹅爪、鹅翅等部位细细分解后摆放在日常的摊档上,再标以高低不一的价格出售,满足食客们的不同需求。因此在潮州当地,无论是钟食鼎鸣之家还是小康家庭,溪口卤鹅乃是桌上常见的肉食之物。

溪口的卤鹅是冷食的,把细嫩不柴的卤鹅肉、粉嫩软糯的切片鹅肝、鲜脆劲道的鹅肠和嫩入牙缝的鹅胗摆放在红边的圆状搪瓷盘里,淋上稠而不粘的卤汁,撒一小堆青翠的芫荽点缀其上,再佐以一小碟蒜泥醋。夹肉同芫荽蘸醋而食,霎时间牙根清爽。

在食鹅这事上,我独爱溪口卤鹅的鹅掌。原本一层普通的鹅掌皮,经过高温煨煮,充分吸收卤汤中的精华后膨胀起来,变得格外厚实有嚼劲。

我常觉得手持一只入味十足的溪口大鹅掌配以功夫茶,慢慢咀嚼、细细品茶乃是人间一大乐事。鹅掌要从掌尖吃起,咬下掌尖,将其置于口中舌尖处,用力吸吮残留的卤汤鲜味,再顺着方向啖食弹嫩劲道的鹅掌皮,而后才反复咀嚼鹅掌上韧中带脆的鹅脚筋。食用过程中夹杂在唇齿之间甜咸相间的美味,往往让人不忍吐出碎骨。

待到唇边油腻,两腮微微疲惫,便用未握鹅掌的另一只手端起一杯刚刚冲泡的单枞茶吹啜细饮,舌下生津之时瞬间清香解腻。茶尽回甘后再嚼鹅掌,那味道更加爽口有劲儿。

这一劲道一顺滑,一肥美一清香,肉香与茶香完美碰撞时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间至味,让人回味不尽。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