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片山水
农民作家杨干华称赞,信宜市思贺镇是一个往哪都能让人走进唐诗宋词境界的地方。
去思贺镇的路上,我们透过车窗观赏景色。路边、山边的稻谷黄了,一片接一片,让人怀疑神仙往人间泼下了黄色颜料,又像是画家把手中调色板不小心打翻在田野上。我想到了北方的银杏,两种黄色植物一种黄得低调,一种黄得张扬,无论高调或低调,都美得让人欣心悦目。其实美还是其次的,沉甸甸的稻穗,它养我们的胃,养我们的肚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路边的稻禾让人心里踏实,令我看远山青黛,红墙绿瓦多了一份诗意盎然。
带着一份诗意走进思贺,它是杨干华的家乡,到了他的故居,是一座小小的土坯瓦房。现在四处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左看右瞧都找不到杨前辈有什么比别人高的起跑线,倒是那几扇窗户让我仿佛看到他在挑灯夜读,疾笔奋书。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任何背景可以依靠,写出《天堂众生录》《天堂争扎录》《石头奶奶》众多作品,获过鲁奖,他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除了勤奋还是勤奋。
文化滋养人心,人也要吃五谷杂粮喂养肚子,在杨干华故居浸润,进行文化交流后,我们冒雨到了花盛垌八角母树种植基地。
花盛垌令人想象是一个开满鲜花的地方。在山间蜿蜒穿行,云雾缭绕中穿越了一座座大山,看不清两旁的景色,一路上思贺以朦胧美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爬山越岭到了种满树的花盛垌,远远在山脚就闻到八角散发的香味。它们在雨中伫立,树与树相伴,果与果呼应,一些八角树龄已四十多年,半个世纪的时光在这里摄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从小苗成长大树,没有喧闹,没有张扬,不管世事变迁,一年一年开春花秋花,结春果秋果。
思贺林地面积约19万亩,其中八角种植4万亩,八角全身都是宝,果可制香料、入菜、入药,果皮、叶子、种子是制造业、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随行人员讲述当年花盛垌八角母树的辉煌史。八角树最初由广东四大农场之一的八一林场先期引进,带动思贺群众大量种植,由于花盛垌农户种植的八角挂果特别优质,被定为八角良种母树,作为良种基地培育树苗,八一林场也到此购买。从这儿出去的八角树还记得花盛垌是她的出处吗?经常听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记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树也会有记忆吧?
当地人自豪地称广东的八角在信宜,信宜的八角在思贺,思贺的八角在花城垌。村民说八角市价好时,在地上抓一把,就能换来一斤猪肉。我知道,喜欢吃的八角煲猪肉,香味四溢的八角就在这片八角林里,或者就是身边这一棵呢。由此,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再也不能忘记你容颜。以后到了哪里,看到八角我都可以说它产自我的家乡。
看够了八角树,闻遍八角的香味,我们驱车前往桑垌村七凹天冬种植基地。一路上随处可见杨干华笔下的小桥流水,和白云深处的人家,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籽,牛羊在吃它的青草,鸡鸭在找它的食粮,植物的诗意与动物的憨态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我们看着不说话,就觉得舒心美好。
徒步上山时,年长的前辈对路边的植物逐一教我们几个五谷不分的后辈:砂仁的果长在头上的,它的叶与艳山姜相似;夜里开花的瓜比较寒性,女性不适宜多吃;不同的茎类农作物在不同的时间生长习性,淀粉类农作物在什么时期好吃......前辈们成了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八人行,而且与知识丰富的人一起行,等于免费送来多个老师,那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再到市场买东西就不会一脸茫然问别人好不好吃,是否寒凉了?
边走边教,大地成了教室,前辈的手指成了教鞭,指向那种植物它就成了传授的知识。指着,指着,就指到了桑垌村天冬小苗,那不是胡萝卜的苗吗?地里种满胡萝卜,不,前辈说这是天冬,这满山都是天冬,乖乖,长得也太象了,天冬小苗与胡萝卜苗长得不止似近亲,简直双胞胎。
往大苗苗场走去,一位同行又说天冬大苗像一种杉树。再走到它攀枝的场圃,一位前辈又说攀枝的天冬像森林一种藤状植物。呵,天冬从少年、中年、老年都长成别人的样子。
别看天冬的苗长得不起眼,又常常被误会是别人的孩子,它可是实实在在护主人,一棵能拔出来30斤天冬,是不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太能长了,让那些长得几米高还收获不到三五斤的农作物情何以堪,见了它还不低头就走,难怪这方圆十里都成了天冬的地盘。
不能让天冬的外表迷惑了,一定要瞧瞧它的庐山真面目,于是我们转移阵地到了大满村天冬加工场。
进门就是包装车间,工作人员把一条条蔫了、瘦了、减肥成功的干天冬装在包装盒里,它们成了一盒盒待售商品。它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听说今晚饮天冬汤,要好好饮两大碗,一解我今天对它相思之苦。
我拿了一根晒好的天冬放进嘴里,咀嚼几下,微苦微苦的中药味在舌尖上散发,又有点回甘。它就是我奶奶喜欢的先苦后甜,奶奶常常教导我们人生要吃得苦,年轻吃苦不怕,最怕年轻吃不了苦,年老受苦。我觉得奶奶是农民哲学家,如果她来到思贺见到四处青山绿水,一定会说:近山不浪费柴,近河不浪费水。
我们从釆摘车间到烘焙车间到成品车间参观完,管理人员带我们来到一块宽阔的空地上,说让我们开开眼界,看看这个制天冬的重要工序。一伙人望着空地上支起一个大铁锅,灶里塞满木柴,直冒红红的火苗,都不懂他们葫芦里买什么药,直问这大锅烧的开水干什么用的?我心嘀咕。我吞了一下口水,脑里出现香喷喷的大块肉。
有点不情愿看着一大箩洗干净的天冬倒进大锅里,众人见状争着抢那把大铲子,大铲翻锅里冒着热气的天冬。待大家过了拿铲子的瘾,工作人员问我们煮天冬的作用,大伙面面相觑,随即他拿起旁边煮好的天冬,两指一捏,天冬露出白白的身子与皮剥离了。众人纷纷又来了兴致,抓起一条一条剥,煮好后附近的村民拉回家剥好又送回工厂。
走了一天,脚累了,杨干华前辈说一个县就如此辽阔,祖国是怎样地大物博,但现在我坐车一程用脚丈量一程,觉得一个镇也大得超出我的想象。
远远的,还未进门口,就闻到了鱼味,肉味,还有八角味,满桌佳肴。今天走村串乡,好好慰劳一下自己的胃,补充能量,夹起一块鱼肉,咬了一口。席上的主人问:食出什么鱼吗?“氹仔鱼,18斤的。”我停下手中的筷子,想象18斤重的鱼有多大,同伴们七嘴八舌评论这条盘中餐的氹仔鱼,它是当地村民因地制放养在泉水流经的小氹吃青草和水中微生物长大的,肉质鲜美。我大快朵颐吃了三块。
由于山多田少,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顺势就水氹养鱼,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与智慧在思贺人氹中养鱼也可见一斑。
吃饱喝足回到住所,我打开行李箱,棉衣、毛衣、外套,一件一件翻出来。出发前有人说思贺很冷六月天晩上都要盖棉被的。乡村树木植被丰富,比市区钢筋水泥的楼房凉爽,看来,任何事情只有亲身体验才不会被流于表面的结论糊弄。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放在简单的日常中也是真理。
夜里躺在床上,我一会念叨花盛垌的八角,一会念叨今晚饮了两碗的天冬,一会念叨村民养的氹仔鱼,同伴说: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去多个地方参观,思贺让你念叨的东西多着呢。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