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晖||在文化土壤中寻根(实力/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章晖 发布:2023-11-06

在文化土壤中寻根
——读李舫散文集《大春秋》

读李舫的散文集《大春秋》,如同读一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简史。二十三篇大散文,每篇起始均以一首古诗词为桨,让读者漫溯于岁月的长河,感受风起云涌的历史,及人世沧桑的文化沉淀。作者摒弃自我,以磅礴开阔的笔触深入历史,以寻根的方式去探索华夏绵长的文脉。她从卓尔不群的跋涉者当中,择士大夫一二,却又串联无数的有志之士,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思想光芒,引领读者走进别样的精神内核。

且看李舫笔下的士,不计个人得失,忠情忠义。

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才华横溢,却又孤高自傲,洁身自好。作为汉成帝身旁的随驾,他总是义不容辞以文劝帝。他看到汉成帝围猎临观取乐,防碍农人收获庄稼,便在《长杨赋》中以汉高祖的为民请命,汉文帝的节俭守城,汉武帝解除边患来对汉成帝的铺张奢侈进行规劝批评。

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以“西蜀子云”,以莲烘托出扬雄冰清的人格写照。《三字经》中的“五子者”,扬雄也早已与荀子、老子、庄子、王通等并列,对后世影响深远。

写嵇康,自然听到不绝于耳的《广陵散》,看到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精神自由,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是非分明,刚直峻急。与举事有度,质素深广的山涛虽情意笃厚,人生志趣却不同,最终两人“分道扬镳”,却又延续了刑场托孤,不负重托的至真至纯的友谊佳话。

陈子昂,让我们从“念天地之悠悠”中穿越唐朝长安,看到一个数次赶考落榜书生的彷徨,目睹他如何通过伯玉毁琴,方让才华光芒四射,诗名远扬,终被朝庭重用。心有凌云壮志的陈子昂,直言敢谏终遭贬职,但他峥嵘的诗骨,亦如他一生的风骨,流芳于世。

发配到潮州的韩愈,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走进韩愈当年栽植的橡木林,眺望滔滔韩江,知学传道仿佛历历在目,百姓德润古今亦如绿荫华盖。

李舫用豪放、博喻、信笔、戏墨、手足、担当等十个关键词,让我们看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完成了他一生的“超越、超迈和超拔。”

用“童心”生活的李贽,决然从仕途转向仅有一车书卷的自由之路,足见他胸中藏丘壑,笔下有山河的气魄。

她写具有船山精神的王夫之,心中生长有王朝的中国和文化的中国,“唯有文化中国,从炎黄至今,贯穿中国历史始终”。

如果说,士是文化的衣钵,脉便是文化的长河。李舫从士写到脉,如医者把着文脉。让我们领略到绵延悠长、荡气回肠的的文化音律。从百年仰韶的人和事,到各种石雕遗像,让人感受到紧贴大地的皇皇匠心。从陶瓷的花纹,让人看到了先祖们的浪漫热烈与汪洋恣肆的艺术情怀。

她走过的地理,仿佛能用生命的执着唤醒另一种生命,并重塑出新的自我。

她说呼伦贝尔,“让我们在最狂妄的时候学会宽容,在最悲观的时候懂得淡泊,在最绝望的时候懂得希望,在最寒冷的时候,找到温暖的胸膛”。

她写的巫峡,是中华文明的心灵故乡,是留给得志者的熨贴,留给失意者的慰藉。而美是显现真理的一种方式。

写长安建都,不仅是中国长安,更是世界长安。

她用脚丈量中华大地,她眼中的成都,是集诗歌,生态,美食,安逸,财富,创新,站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交汇点上,栽满了梧桐树,等待凤凰来”。

她笔下的大凉山,天地不言,山水为证。彝族人民从“直过民族”走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当我行走川西,才由衷体验到壤塘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牦牛是高原之舟,“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在高原牧场放牧牦牛,也放牧自己的人生”。

而幸福是需要传递的,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林查干湖冬捕,不仅成为地方性文化活动,也带领湖边居民过上了富足美满的生活。

道非道,非常道。我们读孔子、老子,一个专注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一个侧重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他们将哲学问题带入到思考人类和生存的宏大范畴,开创了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让我们穿越春秋时代,走向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

《大春秋》引用大量史料,打开宏大的历史空间,在文化的土壤中,用大情怀去梳理、探寻和挖掘中华文化之根,文明之根,让人感受到诗词之美,人文之美,地域之美。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