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冠||《阮玲玉评传》读后(香山文脉/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泥冠 发布:2023-10-27

伤悲与欣喜
——读《阮玲玉评传》有感

近日,我幸会拜读了三十余万字的《阮玲玉评传》一书。这本书是胡波先生创作的,我花了二十多个小时细细读完,感觉收获颇丰。

我一直钟爱读胡波先生的作品。他是一位严谨的作者,思维敏捷,才高八斗。迄今,胡波先生著作等身。我读书,有一个癖好,对文学修养不高的书籍弃置于仓储,对文采飞扬的书籍则爱不释手,通宵达旦也要一口气读完。读完了,身心俱佳,犹如享受了一顿饕餮盛宴。读完《阮玲玉评传》,我是再次享用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大餐。

老实说,读完厚厚的《阮玲玉评传》,我毫无疲劳感,有的只是伤悲与欣喜——为阮玲玉多舛的命运而伤悲,为《阮玲玉评传》一书带给我的认知和启迪而欣喜。

“评传”跟“纪实”有区别。在我看来,评传比纪实更难写。评传是在纪实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或者说,没有纪实就没有评传。拿胡波先生的话说:评传,需要对传主持具批评的眼光,而且还务必史料的完备,考证的翔实,解释的圆融和叙事的明晰。阮玲玉是20世纪30年代的影星,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在上海,生活离现在近百年了,要挖掘她的“史实”实属不易。况且她的命运跌宕起伏。她在从业不到十年的时光内,竟前后拍摄了29部电影。在银幕上,她有自然无痕的表演,受到人们瞩目和赞誉。在演艺事业很好的时候,她却在遗书中留下一句“人言可畏”的话,悲愤地自杀了。可见那个时代,她的人生之路之坎坷。而每一次跌宕起伏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不找出前因后果又如何给予评论? 这些林林总总的前因后果如何去找寻?到哪里去找寻?这无异于是摆在作者面前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胡波先生原籍湖北京山人,参加工作后来到中山,来到阮玲玉的故乡。阮玲玉的演艺生涯则在上海,且是30年代的上海。要找到阮玲玉的“史实”无异于大海捞针。面对一部厚重的《阮玲玉评传》一书,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浓郁的书香,我几乎要窒息——我觉得胡波先生完成了他写作上的又一个浩大工程。

他为什么熬脂熬肝也要完成这一巨著呢?这部书对广大读者又有何启发呢?看完这部巨著,很难一言以蔽之。好的作品,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该书的“参考文献”一栏也令人震撼。胡波先生参考的“著作类”“方志类”“报刊类”多达近两百种,且涉及国内外。故胡波先生在“后记”中感言:有许多熟悉的朋友总以为笔者写文章,可以像传说中的奇才那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其实,写诗作文,可以任意挥洒,直抒胸臆,但研究与著述,则有许多的条件和特殊的限制。既要逻辑严密又须合乎实际,既要热情地参与,又要理性地驾驭。想象力固然不可少,考镜源头,辨析真伪的功夫则缺一不可。倚马可待和下笔如神的本领,对于资质平平而又读书甚少、不会表达的笔者来说,几乎是一种天方夜谭。从胡波先生诚恳而又谦逊的表达,可见期学者的谦逊和创作的艰难。

胡波先生在政府部门任职,事务繁杂,要完成一部厚重的“评传”何其艰难。他在“评传”一书的后记中写道:人要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不能躁动,也不能埋怨,更不能躺平,而要有积极的心态,保持身心的健康,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方面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充分利用时间,在写作期间还要开会、调研,参加各种必需的公务活动,只能利用早、中、晚,双休日和节假日来写作。另一方面是资料的消化必须快、准、精,写作的技巧务必巧、妙、高,文字的表现一定信、达、准,但这些对我来说,实在勉为其难。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阮玲玉评传》一书内容丰富,记录和评说阮玲玉的家事、情事、心事、本事和生后事,重塑了阮玲玉生活的时代特征和情感世界。又一亮点是,胡波先生以他的学识、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写出了一段一段的哲思文字,让读者受益匪浅。感谢胡波先生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废寝忘食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厚礼。它丰富了读者对一代影星阮玲的了解和亲近,可以温暖和启迪的人生。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4455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