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
乡村的深秋之夜,来得早故而显得长。外婆窗牖下那盏昏黄的老马灯,仍在不知倦意地照着我和她。
我一边哈欠连天,一边强打精神抄写老师罚倍的作业。一字不识的外婆,坐我身旁安详纳着鞋底,她那双干瘦皱皮的手,不停触碰旧事物,这些事物渗透到她的掌纹,拿捏稳准。针线头每在发丝缝里划拉一下,她就灵感闪现,轻声吐出一句简明谚语:我说了“慢工出细活”,你不听我的话,做事总是火急火燎,你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吧,这下又要返工重写多写了,没得梦做吧。她摸了摸我的头,想让我清醒一点。
记得昨日放学回来,夕阳老高时,外婆再三问我,作业写好了不?我一笔画出一个五角星,飞速填满本子格,展现给外婆,然后理直气壮溜出门嬉戏。今晚外婆看懂了老师打在本子上的红大叉,又说我毛躁,真是“不经事不长智,不经师不得艺。”
外婆的话语绵里藏针,字字如扎进鞋底的针脚,落实到我成长的步履。
如今我当少儿书法教师,已有十余年了。常听得一些初学者的家长向我诉说:“不知什么原因,在您课堂上,写得还算整洁美观,可是一回到家里写作业,那一个个字,就像鸡爪子在雪地上乱窜乱抓。”那语气语调,散发出焦虑。
我知道,这些孩子是跟我年幼时一样在赶急,只想着快点完成任务去玩。有写好一点的能力,却因一时心浮气躁,没有发挥出来。
毋庸置疑,每位家长都有“望子女成龙凤”的心理。父母长辈在教育孩子的征途,难免会有耐性消怠的时候,也会产生“揠苗助长”的欲念,急切想找到一种迅捷的方法,使孩子书写的答卷又快又好。
手艺上的功夫,本就是一场漫长而缓慢的人生修炼,需要心绪与行动一致的宁静沉潜。书法的慢,犹如打太极,不动声色练就百步穿杨,惊艳四座。
老舍先生写作,为了写慢,他喜欢用毛笔,频频蘸墨屡屡中断的过程,细细酝酿下一句下一段,而且特意选择魏碑体。这种字的特点,是要一笔一画,十分工整,快不了。他一天最多写一两千字,但凡出手,必成精彩,根本不必耗时修改。如此看来,慢是稳,稳才是快又好。
偶尔我也写些小“豆腐块”,经历了几十年的喧嚣,性子磨得从容,不再急于吃热豆腐。我做豆腐的时间是零散的,常因忙碌而搁置,闲下来又重拾笔头,接续起文字气韵,整理结构情节,顺其自然发展成老豆腐、干豆腐、霉豆腐,甚至臭豆腐,也欣然领受其味。
有了这种沉静的书写心态,做别的活儿,也会变通得精致起来。
母亲是乡村一名裁缝。她一直谨记师傅传授给她的手艺要诀:“慢工出细活。”母亲做一件手工棉衣要一整天。她认真给人量身,不差毫厘记下尺寸。动手做衣服前,先在废报纸上预习比划,再用布料裁剪,均匀铺好棉花在底布,比对齐整面布,针线细密固定棉花,里外缝合。扣眼也扎得匀实,一件棉衣可穿好几年都完好不变形。而她师妹半天时间做出的棉衣,人家穿上后,这里鼓一坨那里空一块,扣眼松散棉花跑出来。母亲赢得了众多乡邻的好口碑,总是有做不完的活,靠着她勤劳智慧的双手,抚养我们五姊妹长大成人。
时光匆匆,人事常新。生活的美好,总是留给那些有条不紊慢条斯理的人。吃饭时细嚼慢咽,有助消化利于健康,不至于囫囵吞枣品不出滋味;走路时放慢脚步,才不会“走马观花”,错过眼前的风景;带上“慢工出细活“的心境出发,在日常点滴,看见广阔的天地。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