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街头揾食的女人(都市/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吴松 发布:2023-10-16

揾食

他们应该是属于工作最艰辛生活最底层的一群人了。他们蜗居在城市旮旯,穿行于水泥森林里大街小巷。也许没有人能想起他们,哪怕撞上你的眼睛,也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城市和城里人擦肩而过。他们心中也有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努力去揾食。

巷口边,就是老杜的档口,是老档口了。经营多年,不能说收入颇丰,却能养家糊口。老杜手艺精湛,人们修补东西都喜欢找他。每天一大早,许多东北老乡和一些原住居民,便带着破的旧的鞋子和破袋破伞什么的,聚拢到他的档口。老乡们围着老杜闲坐着,唠嗑着。他们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聊家乡的变化,聊家乡的故事,聊在三亚的所见所闻,情至深处,甚至有些纵情,给人一种闲情偶寄的感觉。

老杜那双手却从未停留过,只见那台擦鞋机一直滚动着飞旋着,一双双锃亮的皮鞋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那绷缝机的机针只需几次来回缝纫,一个个包一把把伞就变得完好如初。老杜心地好,遇上老乡或邻里邻居,三二元的修理费他多数是不收的,就是很费工的活儿他也是打折收费,从不在乎得失。因此,他的档口经常放些土特产什么的,想来是回报吧。

老杜每天中午十二点准点收工,休息到下午三点才上工,非常注重劳逸结合。我问他这几个小时不上工一定损失不少收入吧?他笑笑着说:活在钱堆里不叫生活,活在知足里才是生活。从一个曾经千万身家的石场老板因盲目扩大生产而破产的人能由衷地说出这句话来,应该是他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吧。

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穿梭着,都忙着自己的事儿。

茂密的榕树下,许多小商贩借着树荫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农产品或者地方小吃。几个少妇的箩筐一字摆开。她们有卖菜的,有卖地瓜的,也有卖水果的。从衣着就能看出她们是从农村来的,因为衣服很朴素搭配也不合理。她们嘴里嚼着槟榔,槟榔的醉酲把她们的脸染得绯红。她们忙乎手中的活儿,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图个好卖相。

一少妇的怀里抱着一个几个大的婴儿,婴儿的嘴里含着塑料奶嘴,睡着了,样子很香甜。她的身边还蹲着一个二三岁的小女孩,很乖巧地帮着母亲整理蔬菜。我问她:孩子是一男一女吗?她笑笑着说:两个都是女孩,还有一个女孩在老家上小学呢。说着脸上泛起了一团晕红。我又问:生意如何?她笑嘻嘻说:一天能有一百多元收入,足够我们一家一天的开销了。她的脸颊写满了满足感,她乐观的心态让我看不出她有一丁点的生怨来。她边说边从蛇皮袋里拿出一大梱韭菜,掐头去尾,只留下嫩菜儿。我有些纳闷,便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还是笑嘻嘻地说:方便客人。我又问:这不是亏了自己了吗?她毫不思索地答道:宁可自己少赚点,也不能亏了客人。接着又撂下一句:我从不做一锤子生意。短短的几句对话,让我看到了她那颗敞亮的豁达的善良的心,和做人的正直诚实。

在许多人看来,他们是最值得人们怜悯的一群人。但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靠自己的能力和辛劳去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并不丢人,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笑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用乐观和自信去编织心中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简介:吴松,海南人,在人民银行三亚市分行工作。系三亚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度获《中国金融文化》优秀文学奖,2022年获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举办的“喜庆二十大"征文比赛二等奖,著有散文集《三亚等你来》。2020年度被中国人民银行授予公德奖,2022年度被三亚市委授予"三亚好人"称号。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