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洞森林散记
大圆洞森林位于重庆江津与四川合江交界处,是蜚声中外的旅游之乡江津植被最丰、景色最美的一片高山林区。初秋,我随森林防火安全执法检查组前往大圆洞。车行长江支流驴溪河畔的翠竹林间,远处,峰峦叠嶂,林深树密;近处,梯田层层,稻谷金黄。
到了进山关口周家岩,这里设有检查站。值班员介绍,为防森林火灾,进山必须登记,行人必须交出打火机、火柴才准许通行。翻阅记载,果真如此,一年365天,每天都记得清清楚楚。过了检查站,山更陡,林更密。河谷里竹林翠绿,山峦上柳杉密布,满目葱郁,车行其间,如游碧海。
路旁两行红枫,把我们引到了孔子庙河谷。这里,青峰耸立,绿野环抱,清澈见底的小溪在山谷间缓缓淌过。孔子庙曾有殿堂,不知何年坍塌,旧址上建起了林场招待所。小河一侧是接待室、餐厅和小卖部,另一侧,是三层小楼住宿部。招待所经常接待观光游览的客人。碰巧,有香港三位客人到此游览,对大圆洞赞不绝口。
进入林区,来到三金堂深谷,群峰挺立,人迹罕见。山岭寂静,只听得见山蝉鸣叫,山泉流淌。仰望前方,林深树密,藤蔓缠绕,一条石板路陡直延伸,不见尽头。同行人都面带难色,不敢再行。老郑说,只有沿着这条小路翻山越岭,才能看到最美的林区景色。为了完成检查任务,为了体验林区人的艰辛,也为了一览大圆洞美景,我们开始了艰辛的攀登。
山路狭窄,只容一人行走。石阶上长满湿润的苔藓,越往上走,越陡越艰险。有的路段,左靠绝壁,右临断崖,一失足,就会掉下深谷。
我们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坡陡路难,不一会儿便累得直喘粗气,汗水淋淋,湿透衣襟。脚踏层层台阶,穿过重重密林,终于登上了山顶栈道平台。栈道开凿在刀切斧劈般的悬崖上,险要处有竹木搭成的护栏,其下是万丈深渊。老郑告诉我们,大圆洞不是一个具体的洞,而是峡谷与密林组成的通道,往上看天如一线,往下看状如圆洞。回首俯望,茫茫林海无边无际,苍翠群山尽在脚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
路旁石壁上,有三处碑文:乾隆三十八年修路碑、同治七年补路碑和光绪十四年修路碑。这些石碑,镌刻着两百多年间乡人捐款修路的史实。大家看了,赞叹不已。在鸟兽难至的悬崖上凿壁造路,随时都有堕落身亡的可能,若无超人的胆识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谁愿在此冒险。山里人这种不畏艰险、造福于民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真的,若无前人开道,今天,我们也只能在此望山兴叹了。
进山古道,曾是白沙经中山古镇,至川南黔北的交通要道。早年,方圆百里的人们,上泸州、习水,下白沙,进渝州,必经于此。古时,过往客商多,常有土匪出没抢劫财物,因山高林密,官府难以顾及。相距不远的峭壁上有一岩洞,曾是土匪藏身的山寨,经寨门,过栈道,可以入洞。如今,寨门犹存,栈道已毁,镶嵌栈道木梁的石孔仍清晰可见。
寨门一侧,是垂直高度60余米的大圆洞瀑布。此时,才历酷夏,山水不多,瀑布如薄纱,纷纷扬扬,飘落在参天古树间。老郑讲,若是雨季,瀑布汹涌澎湃,溅起雨雾铺天盖地;雨住初晴,瀑布间会架起七色彩虹,辉映大圆洞美如仙境。
瀑布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林中,有高大挺拔的五针松,有形如绿伞的野板栗,有叶似天星的红枫树,还有枝繁叶茂的鹅掌楸等等。林间峭壁还垂悬着各种各样的蕨类植物。其中,珍稀植物中华双扇蕨最引人注目。蕨类植物多为长柄对称条叶,双扇蕨则是对称扇形团叶。放眼去,双扇蕨撑开蒲团大小的叶片,成片成片地聚集在大树下、悬崖间,展示着千姿百态的绿影。偶尔,也能见到古桫椤。桫椤因长成树状,又名树蕨。桫椤难以成林,偶见一两株,与大片双扇蕨相比,更显形孤影单。双扇蕨与树蕨,都是恐龙同时代的蕨类植物。漫步古森林,犹如置身野生植物博览馆,让人目不暇接。
大圆洞丰茂的植被蕴含着丰富的水源,滋润着林中万千植物,也孕育出无数瀑布、溪流和湖泊。天鹅湖,就是其中的一处。天鹅湖是驴溪河源头,它以湖畔山岭如天鹅展翅而得名。身临湖堤,尽览湖光山色,古树、野花、蓝天、白云倒映水中,美如画卷。在此,可乘筏观景,也可戏水畅游。由此起源的清澈小溪,汇集森林沁出的玉液,形成奔流而下的驴溪河,滋润着两岸农田,然后,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沙镇一侧注入长江。天鹅湖景美景幽,让大家留恋往返。
大圆洞森林方圆数十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不胜收的景致,如金仙洞、小华山、悬天岩、将军石、油草沟竹径、郑得岩栈道等等。因时间所限,不能一一造访,虽有遗憾,但为重游大圆洞留下了余念。归途中,我在想,前人修桥补路,留下了功载千秋的善举,当今乡民和林场工人倾洒心血与汗水,管护万顷林海,造福后代子孙,其功德更应昭彰于世,万古传名。大圆洞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人们正在筹划、完善森林观光旅游。但愿进山观景览胜、享受自然的人们,知晓他们的功绩,更要珍惜他们的劳动,共同爱护林区一草一木,让大圆洞山更青,水更净,景更美。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