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青灯有味似儿时(书香/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申功晶 发布:2023-08-30

青灯有味似儿时

秋夜凉寒,最惬意之事莫过于有书可读。

记得年少时,精力充沛,一卷书一盏灯,不知不觉东方既白,陆游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写道“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蛮贴合当时的心境。

关于“青灯”一词,仿佛只有在书上才能看到,彼时年纪尚小,唯有《红楼梦》里“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倒是给我留下了惊鸿一瞥的印象,二八佳人,因家门徒遭变故,余生只能青灯古佛、心如止水,想来也枯燥乏味得紧。记得上中学时,教语文的中年男老师喋喋不休说道:“你们要读好书,只有心无杂念,心如枯井,心如死水,才能在千军万马中闯过高考独木桥。”每听至此,我总忍不住掩嘴偷笑:心如枯井,心如死水,那一个个不都成和尚尼姑了。

毕业工作后,随文友团一起去徽州雄村造访竹山书院,隔着山脚下曳翠逶迤的新安江,对岸隐隐一抹黄墙黛瓦,恍若古刹庙庵,踯躅间,当地导游似看出我的心思,言语中无不自豪地介绍起古庵的来历:雄村人引以为傲的名相曹振镛,小时候顽劣,读书不用功,待字闺中的大姐激道:“你若读书做官能赶上父亲,我便出家为尼。”少年心性,最受不得激将,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直到衣锦荣归那刻,家姐果兑现其诺言,剃去了一头青丝,少年跪下苦苦泣求,切莫戏言当真。可是,人生有涯,岂容儿戏。于是,一身缁衣,遁入空门。

我在想,当她金石之音一落地,余生便是“身未进寺庙,心已入佛门”,不论弟弟有出息与否,她终将苦守一世,用自己的一生作赌注,输赢皆悲。可这份“长姐为母”的苦心,这等“舍身馁虎”的决绝,竟令人打心底出几缕悲壮。我遥望古庵,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画面。此时的青灯,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凄切,道不尽的苍凉。

闲暇无事,我漫步家乡的千年老街平江路,不经意间拐入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一脚踏入红尘清净之地——卫道观。据史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名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孤儿,在此宵衣旰食十年,一举蟾宫折桂。他就是我的先祖——苏州状元、万历首辅申时行。流连于此,我仿佛看到在这四面漏风的破观中夤夜苦读的身影,夜因灯而短,在一个个天寒地冻的夜晚,陪伴他的仅有一盏青灯,寸火虽微,灯下的字并不一定清晰,夜半时分,天地俱寂,火苗不时跃动、摇摆着,宛如良伴佳偶含情脉脉的秋水笑盈盈凝视着自己,令人心头一喜。在这睡意浓倦之际,灯花突地“噼啪”一响,骤然分外亮堂起来,映红了少年的脸庞,亦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梦想。“唔咿声里漏初长,愿借丹心吐寸光。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此处的青灯,燃尽一生,为清贫自持的读书人拓出一片清朗乾坤,承载着他们的希冀,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让中华民族勤学之风源远流长且日臻其皇,温暖又可敬。

我的童年,有一段日子曾寄居在郊区外婆家。20世纪80年代的江南乡镇,电灯尚未遍及每家每户,冬夜寒长,晚饭过后,桌上置青灯一盏,我那心灵手巧的外婆在灯下做针线活,外祖父则靠着枕头笃悠悠地抽水烟,年幼的我一本本翻弄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乐此不疲。这样的画面,颇似汪曾祺老爷子散文《冬天》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彼时母亲经常上夜班,忆及当年的“风雪夜归”,母亲说看到里外一明一暗一暖一寒,屋里还有她的老父母和小宝贝,心头瞬间涌起一股融融暖意。此时的青灯,在母亲眼里,如此可亲,映衬得连“荒寒静谧”的乡村冬夜都温馨可爱起来。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