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璞||不能抗拒的甜蜜(讲述/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孟玉璞 发布:2023-09-08

读书杂感

忙完手头的活儿,读书报。

读到《六神磊磊读唐诗》售卖一空,而且又重复印刷多次时,感叹之余,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当今这个时代,干什么必须达到专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怕万金油型的,用到哪里都会点,但都不能彻底通透。

六神磊磊也不过是喜欢读金庸,读出味道来。而在读金庸的时候,发现里面引用了许多唐诗,接着便对唐诗感了兴趣。再加上,小时候的一些唐诗启蒙的底子,吸引他纵深研究唐诗。所以,这个时代,要做个有趣的人,才能做个有用的人。通过兴趣爱好的引领,对某个事物的痴迷,才能达到极致。仅仅为了谋生,为了饭碗去做一件事情,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这也是学院里那个教写作的老师回答学生为什么写作时,学生不满意不喜欢写作课的根本原因:他说,写作是为了更好的吃饭!并不是为了很好地表达自己,丰富心灵。他说得太功利,太浅薄,所以怎么得到学生的认同呢?

读到《不可抗拒的甜蜜》,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某种特殊物质来考察人类的文化交流,说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是他一生研究文化交流史的压轴之作,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大学者为什么要用两卷30多万字去为糖写历史,但是通过他的研究发现,中国人懂得用甘蔗做糖来自印度,但是糖这个词cicn在印度文中却是中国的,从而考证到唐太宗时期曾派人向印度学一种做糖的方法。

但是糖真正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这种白色的砂糖,却是中国人在明朝末年发现的。即中国后来居上,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制糖大国,并且出口到印度。印度又把来自中国白砂糖称休息cicn。小而言之,季先生用几十万字解释了为什么在印度白砂糖叫cicn,而英文却叫作来自梵文的sugar;大而言之,季先生揭示了一个真理,即我们今天随随便便吃的一个什么东西,我们的一些生活习惯,都不可能是自己的,而是跟全球化有关的。前后都发生过文化的交流,都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而且,通过一个我们日日享用而不在意的糖这个物质,也折射了人类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样貌。

一个小小的物品,都可能引来世界的变迁,因为糖是那个物质不发达时期权贵们享用的奢侈品,是权力的象征和体现,所以才有阿拉伯人的扩张和欧洲人对糖的认识和渴望,才有了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糖带到新大陆,使糖成为了第一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消费品,也推动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然后为争取最大化利益,而开始了掠夺建立殖民地甘蔗种植园。不仅如此,糖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致,而且在那个时期获得对蔗糖生产的主动权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权势的增加……

唉,看起来小小的物,小小的癖好,却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波起云涌的壮阔历史,裹挟着血腥、暴力,血泪、悲惨、殖民地反殖民地的斗争,向前奔涌。谁能想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对甜蜜的不可抗拒引发的,是因小小的舌尖的那点癖好,就掀起人类发展史那么强大剧烈的漩涡,让人在五味杂陈的同时,脑壳里就冒出了那句我一直以来半信半疑的老话:飓风起于浮萍之末呀。

文章最后总结得非常好:动物普遍对甘甜有着强烈的爱好,而植物也靠着有糖分的果实来诱惑动物帮助其扩散种子,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哪种群体是拒斥甜味的。读到这里,我不禁又要感叹一下:大自然机制巧妙、公平、严密,谁能超越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当然也是不可抗拒的。所以人类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更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对于糖的食用或许取决于人类普遍存在的对于甜味的某些癖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不同的文化在赋予甜味吸引力或是重要性方面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如何对待甜味可能是一个有益的连接点,透过这个连接点可以考察人类行为中自然秉性与社会秉性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让我有了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类发展的历史,更接近人性更接地气,更能搞明白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属性,放在万事万物中,为了生存,为了满足欲望,与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一点优越感可言,也或许更加激烈?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4613人浏览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