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族||南沙(城记/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陈建族 发布:2023-09-18

踏访南沙(七章)

这片海城

30年前,这片海域没有一桥。我随军舰出海“锚训”的战场就在这里。

20年前,这片海域有了一桥。我踏访虎门鸦片战争的古战场走过这里。

现在,这片海域有了二桥。我踏访南沙鸦片战争古战场来到这里。

30年,弹指一挥间,往事浮现眼前:

30年前,舰船驶过这片海域,单纵队舰炮轮番射击,这片海域成为火热演兵场;

20年前,驱车驶过这座大桥,豪华游轮来回穿梭港澳,这片海域成为南沙开发的热土;

现在,快艇航行这片海域,火热的南沙新区,被赋上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衔头。

这片海域国际元素更浓厚。

 

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虎门镇。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多年前,我踏访虎门鸦片战争古战场,听说过大桥设计的不寻常往事。

威远炮台,当年虎门炮台的第二道门户。

民族情结,不容侵犯。专家重新论证,桥墩前移500米,图纸由中国人设计。

炮台无恙,史迹安然。15.76公里,大桥如飞虹横跨珠江口。

20多年来,日晒,风吹,雨淋。大桥见证了两地发展,也助推国际顶级赛事南沙设站。

沃尔沃环球帆船赛,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帆船进中国,推广很重要。寻遍沿海口岸,南沙游艇会成了唯一。

6艘帆船依次进港,直升飞机跟拍,虎门大桥成为亮丽的背景。

6天的比赛,我全程参与。赛事传递了友谊,提升了南沙国际影响,推动了中国帆船运动发展。

船队离开南沙,队员们站在船头,把虎门大桥收入镜头,把“感谢广州”的横幅,高高举过头顶。

 

大角山

鸦片战争的第一炮,是在这个山峦上打响的,这一点不用置疑;

炮台打出的不是真正的炮弹,而是一枚预警的信号弹,这一点也没有假。

炮台旁的鸦片战争英烈墓,铁证了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墓碑高1840毫米,寓意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墓宽12.15米,寓意炮台12月15日打响抗击列强入侵的“第一炮”。

180多年前,炮台雄踞虎门西岸,与沙角炮台隔江对峙,扼守虎门水道出口,构筑了虎门要塞第一道防线。

两次鸦片战争,数千枚炮弹的轰炸,灰沙炮墙被打坏,山后围墙被打垮,振阳、振威、振定、安平、安定、安威、安胜、安盛等炮台被打哑……

战争硝烟已散,炮台也归于沉寂。

横跨狮子洋车水马龙的虎门大桥,虎门、南沙遥相对望的幢幢高楼,进出虎门水道的船只……     

日新月异的发展场景,告诉人们这里已升格为国家发展新区。

身后弹痕累累的古炮台,也在告诉人们: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上横档岛

此时,炎阳正毒;此刻,快艇划出一道航迹离去。    

登上上横档岛,汗水也浸湿了前身后背。光影斑驳的树林,微风吹来了丝丝凉意。

面积只有0.079平方公里的小岛,当年履行的使命大。

180多年前,这里是虎门海防要塞的防守阵地,这里是万国洋船入粤征税的前沿关口。

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官厅,佐证了当年“虎门税馆”辉煌景象……

行走于运送大炮轨道中,置身于坑道一门门大炮间,伫立于义勇殉国井前,眼前呈现的是沉痛与悲壮。

“虎门税馆”功能丧失,税馆成为炮台指挥中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上千枚炮的轰炸,攻陷了上横档岛。

悲壮的场景,令人泪目,令人肃然起敬。200多名守岛官兵壮烈牺牲。负伤的官兵不愿投降,纷纷跳进了官厅门前练兵场的井中……

透过炮眼,车水马龙的虎门大桥进入视野。幸福与悲壮之间仅隔一桥的遥。

登上炮台,远处的巨轮缓缓驶进珠江口。岁月静好是一代一代军人的坚守。

一座小岛,就是一部民族荣辱兴衰史。

 

下横档岛

登上下横档岛,复制的大型“金锁铜关”雕塑呈现眼前。

虎门“金锁铜关”,当年关天培设计并主持建设的一道水上雄关。

 这道“铜墙铁壁”似的雄关,桩基位于饭萝排与横档山,两道拦江铁排链横在虎门水道,“拦腰截断”了进出珠江口的主航道。

地壳的作用,让下横档岛与上横档岛成为孪生兄弟,两岛相距约650米。上拦珠江洪水,下拦南海海潮,成了这对孪生兄弟的岛名。

下横档岛是小弟,面积只有0.0670平方公里。虎门大桥就在它的头顶跨过。

鸦片战争的炮火,让这个从不设防的小岛成为战争的前沿阵地。

岛上装备了新的火炮,配备了官厅、兵房、库房等设施。

列强们的坚船利炮,摧毁了装备一新的火炮,也炸开了布下的“金锁铜关”。下横档岛攻陷失守。

历史与现实就是那样的巧合。当年的防御者是 “金锁铜关”,今日的连接者是虎门大桥。

车水马龙的虎门大桥,拉近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距离。

过去的“金锁铜关”,今日的“商联财通”。

 

大虎山岛

小艇航行近40分,终于抵达没有码头的大虎山炮台。

岸边的河堤,长满杂草的遗址,航海作业的标志物,好像在无声中讲述这里的风云变幻。

南距上横档岛6000余米的大虎山岛,虎门水道上的第三道防线。

红色砂岩组成的山体,形如伏虎的山形,面积有1.2平方公里。

三合土块的建筑材料,岸边的水里遗存,山沟里600平方米范围内也分布有。

炮台基础的遗存清晰可见。用石头砌就的河堤,可分析出炮台的建设规模;遗存的营房、兵房、军火房等建筑面积,既可分析出炮台兵力之充足,也可分析出炮台的宏大。

“大海绵长通绝域,虎门高耸接云霄”留存的诗句里,足见这炮台昔日的威武。

入侵的列强,舰炮齐轰大虎山。庞大的炮池群被毁,天然的雄关失陷。

硝烟笼罩下的大虎山,官兵抗击的场面之壮烈,无法用言词来表述。

硝烟散去,岛成了无人居住的岛。

2011年,入选首批开发无人岛名录。

 

舢舨洲灯塔

“灯火辉煌处,那是指引我们回家的舢舨洲灯塔。”

20年前的一个黑漆夜晚,第一次随军舰返航归来,战友们的叫喊声,让我记住了你的名字。

20年后的一个炎炎夏日,乘快艇在你所在的岛屿转了一圈,让我记住你位于珠江口和伶仃洋交汇处,记住你的身高约20米,记住你的状似如同手枪,记下整座岛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

查阅《中国航标史》,知道你建于1915年,知道你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更知道建设你的缘由。

千年商都广州,各国商船跨洋过海而来。珠江航道水域复杂,商船搁浅时有发生。

珠江航道建灯塔,各国大使致函中国很热烈。

147.4平方米的占地面积,5层楼高的灯塔主楼建筑,矗立在舢舨洲岛上。

夜幕降临,圆形楼阁里两架巨大的灯具,通过玻璃直射四方,珠江水道的商船有了航标灯塔。

百年风雨的冲刷,舢舨洲灯塔使命依旧,过往的船只鸣笛向它致敬。

百年的舢板洲灯塔,近代航海灯塔史上的一座丰碑。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角色在变,爱从未变,母亲节快乐!
原创 16635人浏览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