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丹||不如从容燃烧(艺坊/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3-08-01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电影《不止不休》观感

电影《不止不休》从导演到演员,被我肤浅地摆了个乌龙。影片的简介,写着导演王晶,我便误会是那以喜剧电影拍摄著称的香港导演王晶;主演白客是系列喜剧《万万没想到》中主角王大锤的扮演者,更令我对此剧产生喜剧思维的递进式误会。“凡事不能看表面”,这话倒在这个误会中,体现得挺尽力。

王晶不是那个王晶,白客倒还是那个白客。他那张逗趣的脸,长着喜剧的表情。

这部片的演绎令他有了反差萌,以前一本正经的搞笑,现在,溜了“搞笑”,留了“一本正经”。

一部作品有着现实与励志的交融。导演狡黠地耍了个小心思,在名称上隐匿地刻画。

张博,韩东的发小。“张博”的人设,自小被视为学霸的天才,“博”有博学多才、学历高的象征性。他的口头禅“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可见他个性积极进取,“博”又谐音“搏”,拼搏奋斗之意。

剧情的链接,有两笔关键的刻画。第一笔是片中韩东掷向高空飞旋的“笔”,与片尾小竹(韩东女朋友)抛向韩东的一张“报纸”。笔,报纸,这是条显性的线索,将实物的呈现用类似科幻的色彩植入,既不突兀,又颇创意。特别是“笔”与“报纸”,本片围绕的中心:京城时报,报社记者,新闻事件。它们在空中运转的方向,也可看出细节精密度:“笔”从左向右;“报纸”从右往左,串联起完整的电影。掷的对象也有其讲究,“笔”由韩东处掷出,“报纸”由小竹处掷向韩东。

第二笔,是关键词“乙肝”。当时,传染病的乙肝携带者,看着近在咫尺那根合格线,似海市蜃楼,可遇不可及。

到了上幼儿园年纪的小女孩,从小被父母砸锅卖铁培养成才的小提琴手,三番五次因体检报告被拒之门外的打工者,年年企业体检担惊受怕的老员工… …他们最后选了个掩耳盗铃的方式,找“代检”。“代检”是作弊,是违法,是藏着无奈与逃避的欺骗。

已成为“京城时报”实习记者的韩东,调查过程发现,自己的发小张博,居然也涉及其中。

韩东与张博的感情,胜过亲兄弟。从家乡来到遥远的北京,韩东能占一席地,离不开张博的支持与关照。

多少次,他想着放弃,是张博的口头禅,令他断了退缩的痕迹。

当他得知张博为考研找“代检”,心情是复杂的,惊,怒。紧接着,他想隐瞒。他偷偷抽走张博的代检报告,记者的职责与好友的情感在内心不断争斗。

“韩东,你初中毕业,你没机会。我大学毕业,同样找不到工作。面试时,个个都说我是人才,一体检完就没信了。那我不找工作了,我考研行吧。远离家乡来北京,考了三年我才知道,不是我成绩不好,明明超了分数线很多,还是没学校敢要我,就是因为这份报告!”

当韩东手持那份报告找到张博,张博的话再次触动他同情的软肋,也激起作为记者职责之外更高的职责。

考研的成败对张博而言,不是分数,而是体检报告。是啊,那对韩东来说,他这些年的经历,何尝不是跟张博一样,藏着掖着自己的问题。张博的问题是乙肝,韩东的问题是低学历。这两样本不搭嘎的东西,却早已连成一线,同属被世人嫌弃的“传染病”范畴。

“报社的实习生,前年留下两个,一个复旦,一个北大。”韩东想起多少次的招聘会场,他抱着这些年一大摞创作作品,挤进向往已久的报社应聘。报社的人员,对他作品不屑一顾的蔑视,只要求他拿出学历的证明。

“初中毕业,高中肄业。”这句底气荡然无存的低喃,成为最高贵的审核资格。对方嘲讽的笑容,轻视的眼神,一把推开那叠他呕心沥血、视为瑰宝的创作文稿,他像是一个传染病人被无情地推搡。如同张博一样,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韩东的女朋友小竹,被上司当成塑胶衣架模特,给客户演示。她像一个活着的塑胶人形衣架,被麻木地掰着手脚,转着头颈,在桎梏中被无情地摆弄。

张博,阐述他染病的原因,是父亲为方便就近带他到黑诊所打针所致。这个点,又是影片一个分支的启示:疏忽教育。不经意的疏忽,仅一次,终身遗憾则会铸成。

“这世界上,有哪一件事,与你我无关。”这句话,韩东所言。也因这句话,他放弃了报社转正、报纸头条的机会。甚至,他违背如同伯乐的报社记者、他的恩师黄江的意愿,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韩东做到了超越禁锢的记者维度,真正从人的角度,来编辑这份稿件。治标不治本,依旧如张博之流遮掩病毒,韩东诸类埋没才华,像观众以为王晶是王晶。

树的表面看着美好,根部早已千疮百孔,而根与根之间,早就拧在一块。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