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水乡人家
驱车前往民众义仓村的路上,一排排水杉矗立两旁。树影间,突然飘过一大片田野,绿得令人心花怒放。
“这是民众最大一片的稻田种植区。”民众“土著”棠哥,说起民众的历史滔滔不绝,妙语连篇。
一直以来,水乡民众河涌交织、水网密布,稻田青翠、蕉林遍野,素有中山谷仓之美誉。20世纪30年代初,黄姓人家迁入,在六百六围东角十字涌口处建一茶室,名为“民众茶室”,民众由此而得名。
棠哥的祖辈,原在顺德耕地捕鱼,生活不定,举家迁到义仓村。棠哥从小成绩优秀,后考入市一中读高中。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满口乡音的棠哥,性格开朗,总是笑呵呵的样子。他说,在民众叫“阿棠”的人有很多,因为这里水塘众多,“棠”与“塘”同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符号,已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意味。
从前,民众人家俗称为“水上人”“疍家”。他们常年以渔船为家,生活在海上。后来围垦造田,渔民们上岸务农,在水边搭建茅寮居住。用竹木做架,禾秆草敷满泥挂在竹木架上,顶上再用禾秆草、松皮覆盖。
而今,民众人家依然喜欢临水而居。河道两边荟萃着各种各样的新旧民居,混杂着砖木瓦房、水泥钢筋建造的玻璃幕墙洋房。偶尔还有几间茅寮,里面放置农具、杂物,门口挂着虾篓、鱼干、菜干。
小河边停泊着几只小木艇,房前屋后几畦青翠蔬菜。水塘边上的瓜棚,悬挂着许多不知名的瓜果。棚架下,鸡鸭低头觅食,悠闲自得。
“水上人”并不富有,却家家有船,户户有码头。以往,村与村之间没有桥,只靠河道中垒起的石块互相走动,而与外界的交通也只能靠水路。“以前我们家也有一只小木艇,可以划到小河里捕虾捞鱼。
路经新平村,有一处百年老墟旧址。一棵棵枝干粗壮的古树,叶脉舒展;破旧的砖木瓦房与废旧船厂,间隔分布其中。走近一间空置的破旧老屋,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墙面已有不少裂缝,门楼上嵌有“为人民服务”几个朱红色大字。
听附近的老人说,20世纪20年代,番禺万顷沙和周边村落的群众都到这里赶墟。那时,岸上人头拥挤,商店林立,装满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甚是热闹。随着时代变迁,这片墟市逐渐沉寂下来。
一路向东,到义仓路的尽头处,站在高高的河堤上远眺,阳光下,蜿蜒的河道,水波涟漪,泛起点点亮光。偶有三五只白鹭从灌木丛飞出,盘旋着轻点水面。在水中央,有一座名为“新围”的小岛丘,对岸就是马鞍岛,那里有一幢幢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正是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翠亨新区。
棠哥的妻子惠姐是马鞍岛人,三十多年前嫁到民众义仓村。想当年,去马鞍岛道路难行,中山港大桥建成之前,他们或骑自行车途经火炬开发区沿江路,再坐渡轮到民众,或者摇着小木艇,从水路而过。
惠姐持家有道,养育一双儿女,都考入市一中,后来考上大学,现在都已硕士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一家三口均在市一中毕业,令棠哥十分骄傲。惠姐聪明能干,为人热情豪爽,深得村民爱戴,担任村委多年,她现已退休,仍为村里的事务忙前忙后。
“以后这里建一座桥,从这头连接马鞍岛那头,我回娘家的路就方便多了。”惠姐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时间会改写一切,时机让边缘走向中心。2021年7月,火炬开发区与民众街道统筹发展,民众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曾经地处边缘的大沙田水乡,未来将会呈现一片林田湖海、和谐共生的美丽场景。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