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坤||静静的落日(都市/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陈维坤 发布:2023-06-06

最美的落日

初阳是清新喜人的,而落日似乎更能勾起人的各种情愫。

我在粤东第一高峰凤凰山上看过几次落日。黄昏的阳光柔柔的,将脚下的千山万壑都染成一片金黄,眼前如悬着一幅巨大的油画,让人赞叹不已。到饶平或汕头海边目送落日的次数,就更多了。圆圆的红日,缓缓隐没于海天相接处,唯有涛声依旧,此情此景,引人浮想。上几年去杭州参加培训,下课后我特地赶去西湖看“雷锋夕照”。伫立长桥上,似乎身上的每一缕光线都是有故事的,这种感觉尤为奇妙。

落日静默无言,却包含着世界上最生动的语言,每每让人获得美的体验。然而,真正驱使我写这篇小文的,却是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之所见。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未必。

内心第一次被落日所震撼,要回溯到2002年。那一年秋,在家乡官塘工作了五年之后,我调至铁铺。虽说到新的学校上班,路程增加了一倍,也不过是七公里左右,算不得遥远。而且,追溯起来,历史上两个镇同属秋溪都,又曾并为铁铺公社,文化上有诸多认同度,自然也少了那种漂泊感。我们村的大片水田还紧挨着新学校所在村子的茶园,更加拉近了心理距离。但是,终究是外调,刚开始时,上下班路上,心头自是多了一丝异于从前的感受。特别是每个下午返回家中时,这种“回家”的感觉尤其强烈。

某一日,车过巷头桥,右侧一轮金红的落日,正挂在官塘镇区西边的七屏山上,霞光万丈,任意泼洒。身下弯弯的北溪河,蜿蜒至官塘河段,河面渐次开阔,桥闸上游,宛如湖泊。此刻,阳光铺满母亲河的东岸,半个“湖面”浮光跃金,美得几近失真。小学时读过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竟然从书本中走出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我撞了个满怀。我看得有些呆了,索性停好车子,站在桥上,与落日来一次亲密接触。

沐浴在暖融融的夕照中,仿佛迟子建在《萨尔图落日》中所描述的,是“被泡在蜜中一样”,心都柔软了。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又或许这种美好缩短了时间的长度。直至“山光忽西落”,苍然暮色中,我才意犹未尽地与日夜流淌的母亲河作别。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对“家”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对家乡的感情也更浓了。往后的日子,巷头桥上的“屏岭夕照”,成了我回家路上最大的期待,和最大的安慰——驶过巷头桥,与家的距离,只剩下几百米了。

近些年,北溪河水日渐清澈,两岸也拾掇得越来越好看,这一景致就更美了。

另一“最佳落日观测点”,位于横跨韩江的金山大桥上。2014年秋,孩子在潮州西湖公园边的一座学校,开启了她的一段学习生涯。这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五天的时间,说长不长,忙忙碌碌就打发过去了;说短也不短,特别是对初次离家独立生活的农村孩子。周五一到,孩子们归心似箭;作为家长,嘴上不说,内心其实也是盼着尽快接回孩子的。

每次接送,都经过金山大桥。很多个周五下午,车子绕过环岛,拐入大桥,便看到红彤彤的落日浮在桥的另一端,不迟也不早,刚刚好。不知是因了桥的衬托,还是其他的什么因素,从东岸桥头这一边远远望去,落日显得特别大,似乎整个桥面都盛不下了。我在别的地方,包括一些有名的风景区,从未遇见如此硕大的落日。我一下子忆起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的序幕中,郭靖(黄日华饰)身后那一个几乎塞满电视屏幕的红日,耳际也似乎响起主题曲“依稀往梦似曾见……”与落日的距离,也从来没有如此之近,仿佛只要过了桥,就能够与之拥抱了。大约是因为近,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太阳是一个滚圆滚圆的球体,而非常见的一块扁平的饼子。

与落日结伴而来的,还有半天绚烂的云彩,把对岸参差的楼群,溶解得温情脉脉,又充满浪漫的古典意蕴。眼前正如昆德拉所言,在黄昏的余晖下,万物皆显温柔。行驶在现代化的水泥钢筋桥梁上,仿佛最终要抵达的,不是一座城市的腹地,而是一处让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一过桥,大约十分钟后,孩子就开始在车中兴奋地讲述她的一周见闻了。

近些年,经过金山大桥的次数本来就少,夕阳西下时分,正是城市交通最为繁忙的时段,出于错峰考虑,进城的次数就更少,邂逅辉煌的“北桥落日”的机会,几乎没有了。然而,“桥头余落日”的画面,一直留存于我的脑际,成为人生中的美好回忆。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全城集结,抗疫线上的青春防线
原创 16745人浏览   2025-07-30
人人都是“防蚊灭蚊行动派”,招式有→
原创 11115人浏览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