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陀螺
打陀螺,是童年里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游戏。打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陀螺是木制的圆锥体,用绳子绕上,一拉一抽,陀螺便在地上不停地旋转。故乡还有一句“树叶落,打陀螺”的俗语。其实,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打。大的教小的学,一代传一代,丰富着男孩子那段天真烂漫的快乐岁月。
我们在童年里打的陀螺,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但并不是每一种树木都适合砍削陀螺。砍削陀螺要选择青冈树、映山红树、松树、红绸树、茶树、柏树等木质比较坚硬紧密、有韧性的树木。应该说青冈树的木质是最为坚硬的了,不然怎么会流传“青冈树砍陀螺——够得削(学)”的歇后语。陀螺砍大砍小均可,一般十多厘米高、大杯口般粗就可以了。陀螺不论大小,砍削的方法均相同,砍削出来的陀螺的样式一样,上大下小,上圆下尖,像个漏斗样的圆锥体,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砍削陀螺唯一需要掌握的就是,锥尖与圆心一定要垂直,砍歪了重心不稳,发不起来,砍削好的陀螺重心一定要稳,外观要砍削得光滑。因为尖的部分要在地上旋转摩擦,为了减小陀螺与地面的摩擦,延长陀螺的使用寿命,人们还会在陀螺着地的底端钉上一颗铁钉或嵌入一颗钢珠。为了旋转的陀螺更加精美好看,有的还要在陀螺的顶部或腰上用红蓝墨水画上不同颜色的线条,或者简单地点上几个红蓝相间的点,待陀螺旋转起来就会出现一些精美的图案,让人羡慕不已。另外,还需制作一根带棍子的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根小木棍或竹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长度与小木棍相当且牢实坚韧的绳子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打陀螺时,有两种方法可以让陀螺在地上旋转。第一种方法是:左手持着陀螺尖的那一端,右手握着带有鞭子的小木棍,并将鞭子沿着陀螺上端缠绕,把鞭子缠绕完后,将缠绕着鞭子的陀螺靠放在地上,左手离开陀螺,右手猛力连拉带提起木棍,陀螺在鞭子牵引力作用下,顺着鞭梢松开,滴溜溜地就在地上旋转开来;第二种方法是:把陀螺缠绕好后,微微地弯下身子,左手正扶着陀螺,食指和中指轻轻夹着陀螺的腰间部,大拇指按着陀螺的顶端,右手握着棍子用力往侧面一拉,陀螺很快就脱离了鞭子的束缚,掉在地上并旋转开了。刚开始旋转的陀螺趔趔趄趄的,像喝多了酒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东倒西歪,旋转得不稳定。这时需要赶紧抽打上几鞭子,随着“啪——啪——啪”几声干脆利落的响声,陀螺稳稳当当地旋转起来,并发出与地面摩擦的“簌——簌——簌”声。
陀螺不论大小,打的方法都一样,正如《辞源》上所说:“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看着陀螺旋转速度缓慢下来时,扬起手中的鞭子,“啪”的一声抽在陀螺上,加快了陀螺旋转的速度,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便可使陀螺不停在地上旋转。抽打得越狠,陀螺旋转得越快。重心稳、做工细腻的陀螺,在连续抽打五六鞭子后,就会在一个点上“呜呜——呜呜——呜呜”高速转动着,像是钉在了地上,看起来似乎纹丝不动,竟然能旋转一两分钟。这称之为陀螺的定根性很好。当然,在抽打的时候,所用的鞭子不能过长,抽打的力度也不能过猛,否则,一鞭子下去陀螺就会“人仰马翻”。
那时我们都是三五个小伙伴扎堆在一起打陀螺,有时也玩打陀螺比赛定输赢的游戏。我们打陀螺比赛的方法有两种,且极为简单,容易定下胜败。第一种方法是:看谁的陀螺在停止抽打后旋转的时间长。比赛时,待几个人同时抽打了一阵自己的陀螺后,便同时停止抽打陀螺,看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谁就是赢家。第二种方法:看谁的陀螺在相互碰撞后先倒地。比赛时,几个人把各自的陀螺抽打在一起,且让陀螺之间互相碰撞,因陀螺的个头大小不一、旋转速度不同、质地坚硬各异,在接触撞击瞬间,个头小的、旋转速度慢的、质地不够坚硬的陀螺自然就会先倒地,成为输家。
打陀螺比赛,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欢快中,丝毫没感到时间流逝,直至日落西山、月载夕阳,父母们催促回家的声音多次响起时,才极不情愿地收起陀螺,怏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