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5月14日是母亲节。“母亲”是无私、伟大的代名词。今起,本报在文棚推出“母亲节”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择优发表。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要求主题鲜明,以小见大,文笔流畅、生动,无错别字及语法错误等。文责自负。
灯火可亲
读汪曾祺的《冬天》:“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最后一句,击中内心,又想起离开不久的母亲,每天,她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甚至夜读的文字里。
母亲能干又热心,在娘家和婆家都是一肩挑,家中诸事由她一人处理,略有文化的她要不是当年随军,或许早在家乡有所作为了。聊天时,她总有一些出其不意的俗语出自口中,诸如“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在她住院期间,她还不放心我的急性子,一直叮嘱我,讲话做事一定要慎重,凡事“先睁眼,慢开口”。
姐妹三人,就我离父母最近,家与家间,五分钟而已。但是,母亲离开的前几年,我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一直在合肥小妹家陪读,周末才回来一趟。每周五傍晚,差不多那个固定时间,我总会打电话给母亲,问她回来没。或者母亲打电话给我,说到家了。并不多言,只是报个平安。言外之意,我晚上可以回父母家了。
孩子在外地求学,我和老公也闲了许多,周末,回父母家是我俩的保留节目。也没什么大事,无非就是聊些家常。父母、我和老公,围桌而坐,一人一方。桌上有茶,有水果,最常见的零食就是南瓜籽了,那是我和母亲的最爱。每周回来,母亲会特地去菜市场一家炒货店买上一包,她从来不计较价格,说人家小两口从山东来,做点生意不容易。久了,店里的小夫妻俩也会顺带送些炒板栗,花生类的让母亲尝尝,说是“阿姨看着就面善”。
一周不见,和父母的相聚格外就亲切些,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家长里短,街坊新闻,母亲总是主讲方,而父亲往往是拢手品茶当陪衬。最有趣的是,两人在合肥闹得不愉快时,母亲总会一副不屑状,头一扭,身一转:“不跟你罗嗦,回家凭小芳讲理,看她怎么说。”当他俩当着我的面再一次争得面红耳赤时,我看到气呼呼,老小孩样的父母总会忍不住发笑。其实,我哪能评判父母的对错,只不过采取一些迂回战术,佯装着给予胜负,让老俩口在笑声中和解罢了。本来,就是一些鸡毛蒜皮,诸如的争争吵吵,让相伴一辈子的父母双手牵得更紧。
母亲陪读那几年,学会了手机上网,她最喜欢看的就是做菜的视频,每有中意的,回家必会告诉我,晚上闲聊时还会再次翻出,让我从头到尾学一遍。年轻时,十指不染阳春水的我,而今也能为家人洗手做羹汤,这得益于母亲。生活上,她是我的导师。
和父母聊天,时间总是很快的,走时,母亲送到门口还会若有所思地说:“好像还有什么事没讲,在合肥都想好的,回来对你说,但现在一时又想不起来了……”那时,我总是笑母亲记性差,再说了,还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想起来可以随时打电话啊。却不料,世事太无常,现在,我连母亲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父母在,家就在。现在,母亲走了,父亲也老了,但是一豆灯火下,与父母闲坐的时光,会永远地温暖着我。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