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糍会,一场糍粑的盛会
四十个摊位,做不同的糍粑,呈长龙一字摆开。摊位烟熏火燎,各种食材用具陈放有序。摊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师傅手忙脚乱,食客争先恐后抢,供不应求。这不是神仙聚会,这是一次美食比武。农历三月三,汝城县在热水广场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传统美食品尝会,名曰“千糍节”。
南方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河姆渡文化遗存谷种有七千年之久,日常生活多吃米饭。为使食品丰富,口味多样,先民开动脑筋,用稻米做出花样,开发出各有特色和风味的糍粑。这次糍粑节展出的就有四十几个品种,分粉条和糍粑两大类。
粉条有水粉、红薯粉等。汝城水粉与云南米线不同。先把籼米放碱水中浸泡,碱水是用稻草烧成灰过滤制成的,发酵滤干,再把米放在石臼中,用捣杵捣成糍,再用传统木制工具压榨成丝,大铁锅现煮,配姜蒜葱花,还有豆膏等佐料,有特殊香味。
番薯粉土豆粉,也是先用传统方法提取淀粉,再用锡锅烫成粉皮,切成条,配佐料即食。
▲千糍节现场
20世纪80年代,我在县二中教书,附近就是土桥墟,墟场上就有好几家卖水粉的摊位,我们几个单身老师就相约到墟场吃一顿水粉打牙祭。兴致好时,再添几个落花生墩子,炒盆豆腐皮,温壶水酒,猜拳行令,其乐无穷。
从回忆中拉回,我继续看糍粑摊。糍粑的种类更丰富,除了糯米、籼米及糯籼按比例配合揉成的糍团,还有辅助材料,一起制成各种糍粑。配料有高粱、糁子、南瓜、辣椒、茄子、蕨根粉、玉米、红薯等,形状有圆的、扁的、塔形的、锥形的各异。大多是裸糍粑,也有用芭蕉叶、桐树叶、棕叶等包裹的。加工方法,有煎,有炸,有蒸,有煮,有烫。颜值也丰。艾叶糍绿茵茵,辣椒糍红菲菲,南瓜糍黄灿灿,赤橙黄绿青蓝紫,斑斓绚丽,看上去,没有不流口水的。
糯米糍,软糯香甜。过去,因糯米产量低,只有在清明等重大节庆期间才做糍粑。除纯糍粑,还可包各种馅。甜馅是红白糖、花生、芝麻,以及红豆、茶豆等等。咸馅是五花肉、酸菜、小笋、豆腐丝等。还可加色。通常有黄红几种。较有特色的有大禾米糍、黄糍、豆包芯、糖糍、酒糍、淋浆糍等。
▲千糍节现场
大禾米糍,由旱稻为主料,加黄荆、槐米等植物碱着色,蒸熟饭,再用抖杵在石臼中捣成粘粘的糍粑团,有九道工序,汝城热水、集龙一带盛行,历史悠久。明正德年间列为贡品。最初,是山民的干粮,后演变成民间美食。春节前夕,当地居民家家捣糍。大年初一,必吃大禾米糍做的糕,寓意吉祥、团圆,步步高升。
淋浆糍,用纯籼米浆制成,共五层,蒸熟一层再淋一层。米浆里掺馅料,馅料有外婆菜、五花肉、小竹笋、干辣椒、豆腐丝等。油要猪油,加盐、蒜、辣椒香料等。蒸熟后切成菱形宝塔状,看着舒服,吃着香甜。
暑热季节,牛怕热,常在水氹里泡着,还不停地翻滚,祛热或除蚊。牛挛氹糍,即把糍放在糖水锅里,翻滚煮泡,类牛在水氹里翻滚状,煮出甜香的美味。
糍粑也有时代记忆,米皮糠糍就是。米皮,也叫米衣,汝城俗称米皮糠。过去,稻谷碾(砻)碎后,取米糠,再揉碎,和进糍粉,做成糍。生活困难时代,吃米皮糠糍,平民百姓也是一种奢侈。
糍粑还有故事。鸟嘴糍是供鸟吃的糍。“鸟雀糍,上唇糊住下嘴皮。不吃我谷,不吃我糜。”春播,为防止麻雀等鸟类吃种子,三月三,农民用籼米粉捏成糍团,蒸熟后挂于竹枝尾,插于田间,供鸟吃。汝城民谚:初一敬雷,初二敬雀。敬雀,是祈求五谷丰登。
还有一种斋粑糍。以前医药条件差,小孩受惊吓,老乡认为是丢魂了,必带小孩子到受惊吓的地方招魂,俗称“喊童年”。
此外,还有凉糕糍、桃花糍、粿糤、开口酥等。
各种糍粑,除了节庆意义,还是各种礼仪用品。尤其是出新郎时的第一次回礼,要用红白团圆糯糍送亲家。亲家接礼后,把糍分送邻里及亲戚,有报喜之义,也寓意团团圆圆、花好月圆。
千糍节期间,还举办了民俗表演。三月三插乌簪就很有时令特色。乌簪,就是荠菜花。过去,这里的人尤其是妇女喜把它插在头上或制成小包放在身上,可以驱走小飞虫。小飞虫汝城土话称麻鸡婆,体小,色黑,叮一口,起大泡,痒痛难忍。暮春时节,随气温上升开始肆虐害人。插乌簪驱虫,后演变成老少参与的娱乐活动,类似丢手绢。参加活动的人围成一圈,一人拿着乌簪在圈外跑,偷偷把乌簪放在人后,沿圈跑回,如果被放乌簪的人没发现,便要唱歌、跳舞。还有坐花轿、喝拦门酒以及现代歌舞等节目。让来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精神也享受大餐。
汝城,东晋升平年建县。千年古县,糍粑寓文化。现在,各种饮食传入,丰富了食品清单。各个摊位的主人,都是从全县各乡镇物色而来的,是各种糍粑精品制作手艺人。汝城民俗文化研究会等机构正着力挖掘糍粑背后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在品尝糍粑美味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浸润,借传统文化的滥觞,促经济发展,幸事也,希望不断传承下去,下届到沙洲广场举办。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