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源||在十里河滩(意味/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邓春源 发布:2023-05-04

退后,原来是向前 

在尹省府的边沿,坞溪十里河滩——那一片城市湿地之间,一条汩汩流淌的河,从远方而来,柔如绸缎,缓若轻风。

那条河,在千溪万壑的潮起潮落中急流勇退,到了十里河滩,勇退的步履,便退成了一种缓悠的静态美,退成了千年不变的原生永恒,洗净了河中的苔藓、水草和沉淀了河畔的尘埃与烦忧,同时也为我,荡涤了一次久违宁静的心境。

我驻足河岸观河中倒影,南岸是高速的车辆,高阔的楼厦,摇曳的霓虹,北岸是古朴的村落,清幽的弯月,星点的灯火,照亮了游子的归途路。恰好,这条河,正如一道屏障,把都市的繁杂与乡间的清幽隔离,把淳朴、善良、勤劳与庸俗、市侩和懒散隔离。而那依山傍水的沼泽林地,桃红柳绿,蔷薇簇簇,兰香阵阵……莫不是退耕还林退出的一片蓝天?

当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正泅渡彼岸时,忽听得河面隐约飘来一支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可当我打着光脚板徜徉河滩时才发现,这不只是一支“退”之后“进”的歌,或者一幅加以渲染、调色的画,而就是眼前明明了了的原野现实——一个在都市之中,保持着本来面目的原生现象。

在这里,当地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祖祖辈辈,沿袭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维护着生息繁衍的净洁环境。虽地处城沿,但与世无争,他们敬天为父,孝地为母,靠地为生,故而在用心呵护的生活秩序中,保持了地域生态的本源。

常年累月,农人们在河滩上耕作,用铁铲翻土,铲一铲,退一步;手捏着禾苗在水田中栽插,插一窝,退一步,就这样在细腻的沃土中,翻犁前程,在清澈的净水中,种植希望;

他们在晒谷坝上晒谷子,或打粮盖,竹竿子打一盖,退一步;竹耙子抓一盘,退一圈,就这样,晾晒着陈年的家底和敲打着岁月的庚辰;巧媳妇们打鞋底板、拉麻索的针线活,退一针,便进一线,密缝了汉子们不断的情结;爱裹叶子烟“吧嗒吧嗒”的老哥子,总爱和青衣短袖、大裤脚,戴一匹腰围的妹儿子,在蹊跷的俚语中打趣,那豌豆角似的眉梢上,总挂着一串珠落玉盘的笑声……这一切,似乎是遵循了“退后一步天地宽”的箴言。

有客过河来,主人不亦乐乎。用风簸退去谷粒金色的外皮,拾回稷米银色的内核,酿制成“郎当”米酒;还用石磨,一弯腰一拐臂地退出豆浆,点成玉一般的豆花,再加上不绝于耳的敬酒令,一下子,定会让你——醉得退避三舍,一直退到门背后……

走出寨门,我似乎感觉,我的心境,已褪去了昔日的烦忧,褪去了寒露的畏缩,这和刚刚退皱皮与厚壳的惊蛰们一样,卸下了负重的包袱而自认高远,心趣,大可与百鸟翻飞,和蛙鼓共鸣,与游鱼欢畅了。

等癫狂一阵子后的情绪静下来,我便蹬在翠生生的细草上垂钓鱼儿,这绝勿与“姜太公钓鱼,愿者鱼儿快上钓”的某种等待和幻想黏边。那是在垂钓一种感觉,垂钓一种宁静的心态。因为这样的净地与那种不瞻前顾后而“突飞猛进”的现实,迥然不同。

回想起来,这样的境地,或许是被飞速发展社会“遗忘的角落”?然而我想,如今这样的境界,似乎就是社会高速发展下难得的低碳生活方式,返璞归真。由此可见:“退后,原来是向前!”

作者简介:邓春源,已有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短篇小说等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著有文学专辑《时光散落的碎片》。曾获《人民文学》《贵州日报》《贵阳日报》《劳动时报》及微刊平台等奖励多次。 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师范大学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等。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6828人浏览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