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任||虎头山下一座城(城记/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陈春任 发布:2023-04-17

虎头山下一座城

虎头山,被誉为“卧虎藏龙”的名山。大亚湾就是虎头山下的一座滨海新城。之前,这里并不是城,而是地地道道的渔村。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开始了新的奔跑。

我到大亚湾工作时,正是青春岁月。每逢节假日,都会约上未婚妻来登虎头山。那时,大亚湾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尘土飞扬,找不到适合约会的地方。我俩在虎头山上沿着用石子铺成的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享受着山风的抚摸,耳闻小鸟婉转。登上虎头山远眺,淡澳河碧水蓝舟轻渡,岸上沙石铺地,看鹭鸟在红林间来回穿梭,淡澳河两岸上百辆工程机械紧张作业,重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我的“爱情之路”。

一年后,爱情修成正果,我们也搬到了位于虎头山下的岩前移民村居住。我常常仰头凝望虎头山,碧水缓缓而流,青山巍巍而立,满山树木翠绿,天幕幽蓝,放眼望去整整齐齐……这带给我许多美丽的想象。很久以来,虎头山秀色与山下的名刹古塔、摩崖石刻,互为衬托,交相辉映。这使得虎头山既具自然风光之美,又弥散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是,那时的虎头山鲜有外来游人到访。攀登虎头山,要走一段起伏不平羊肠山路。因此,很多人对虎头山望而生畏……直至石化产业和滨海旅游的开发,城市发展格局初具规模,大亚湾的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开发虎头山,虎头山才逐步走进游人的视线。

在大亚湾生活的十多年间,我见证了大亚湾的沧桑蝶变。后来,虎头山开始焕发出新时代光芒。大亚湾有了变化。古老的澳头湾里,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顺着大亚湾大道往西北方向,建设了叫“龙海路”的十八米宽大道,并在大道两侧兴建起了一处处大型广场,一时间,大亚湾城热闹了起来,街头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些知名土特产品,如北京烧鸭、福建茶叶、西湖龙井、陇南甜柿、兰州百合等,遍布城区大街小巷,让人眼花缭乱,也吸引着游客们驻足停留。在这里,他们欣赏着地道的东升渔村的渔家婚俗表演和一年一度的大王爷节,品尝“鱼露鸭”的鲜香及各种海鲜风味小吃,饱了眼福,又饱耳福,再饱口福……

我所有的生活工作轨迹都沿着虎头山下的大亚湾大道而行,常常往来于深圳和大亚湾之间……来来往往中,我感觉到最大的变化是交通。从大亚湾到深圳,开始时,要先坐一段公交车到深圳汽车站,再转坐地铁。不管是搭乘小轿车等便车,还是乘坐跨城专线班车,大半天的车马劳顿是必需的。后来,大亚湾有了一座地铁站,附近也有了一个机场和高铁。从此,大亚湾与外面的来往就便捷多了。时针走到2022年,大亚湾与深圳交接处开通了沙田地铁站。这真是第一次从大亚湾乘坐地铁回深圳,到达深圳站后,用时不到一小时,我乐不可支地从出站口出来,随即也成了我的“成长之路”。

让我更加惊喜的是,以前大亚湾没有一座公园,现在一下子有了儿童公园、滨海公园、红树林湿地公园等多座公园。虎头山下的淡澳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粤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红树林群落基地——红树林湿地公园。“红树、碧水、白鹭、栈桥”,宛如一块“翡翠绿心”镶嵌于这座滨海之城中,也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红树林公园。当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蔚为壮观时,岂不承想原本这里是一片滩涂,农民在滩涂上种植一些果蔬。如今,除了本地人之外,还常常可以看到游客三三两两地走在河堤上。他们或坐在河边的椅子上小憩,或笑看倒映在河水里的蓝天白云和虎头山倩影。夏天黄昏,河里还有人游泳。直到华灯初上,一河的璀璨夺目,他们才恋恋不舍地上岸。此刻,淡澳河岸边亮丽的流线灯光,仿佛无数条明黄的丝带缠绕,把大亚湾城打扮得犹如虎头山下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这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延绵十几公里,还绿于民,还江于民,身在公园,不辨城乡,已成为大亚湾这座石化产业新城的“城市绿肺”。

看着一天天变靓的“虎头山”,回忆自己在这里奋斗的时光,我备受鼓舞。伴着音乐,我骑着车沿着虎头山进入东升渔村逛古村行绿道,穿海岛过草地,赏碧波蓝云,拥山风入梦,一起把大亚湾的春天化作诗意的流光。

作者简介: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海洋石油报》《惠州日报》《中山日报》《梅州日报》《东江文学》《大亚湾文艺》等报刊,多次获征文比赛奖。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