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亲人都值得怀念
在人们的印象里,清明总是要下雨的。这一自然现象,千百年来,被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独特的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节气到节日,这里面必有人心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我们的大部分节日,都是热闹的、美满的、团圆的,唯有清明节的存在,扫墓、祭祖,通过对先辈的追忆,对至亲的思念,来完成生命的体味和感恩。
▲每一个离去的亲人都值得怀念(本文配图/ 晓东 摄)
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平日里,我们会回避此类话题,甚至有了许多禁忌。记得小时候寻猪草,大人明令禁止,不许去坟头。怕我们记不住,还故意吓我们。大人的说法,不完全是迷信,主要还是源于对死亡的惧怕,因此当我们追问,即便是自家亲人,也会闪烁其词,大多是缄默的样子。估计那时,我幼小的心灵就意识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需要回避的。
回避死亡,已成为我们的心理习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人愿意去谈论这些问题。对生者来说,死亡是痛苦的、沉重的,每一个离别过的人都见识过那样痛哭流涕的场面。生老病死,我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家庭里特有的一场生命洗礼。不是以宗教的方式,不是集会或演讲,而是以家庭为单元,以亲情为纽带,在荒僻的坟头或幽静的陵园,来完成生命的共振和梳理。这种独省沉潜沉默的方式,总让我想起清晨草尖上悬挂的露珠——命若琴弦,美又脆弱——这种痛彻心扉的领悟,会让我们穿透生活的铠甲和岁月烟云,感受到生命的河流,深沉呜咽的幸福和忧伤。独自弹琴,独自伤悲,顽强生长。
是的,在清明节里,让我们郑重地对故去的亲人进行一次探望和问候吧。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请把孩子带上,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跪下来,给先人们磕磕头,让孩子明白那些死去的人不仅仅是祖父祖母等抽象的符号,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有童年,有青春,有梦想,有他们的爸爸妈妈。如今他们归于泥土,虽然不在了,坟头上却有了祭拜的儿孙,这本身便是生命延续最直观的表达。而这体验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朴素的生命教育。
都说清明雨是冷的,是悲伤的眼泪,然而这人性里柔软的液体,又何尝不是滋润,不是死者对活者的馈赠。在这个蓬勃起来的季节,在农事展开之前,让我们对寒冷的东西来一次深情的回望,然后抹掉眼泪,走向田间地头。正所谓,知死而乐生。每一个亲人都值得怀念,每一次扫墓都不会是徒劳的伤悲。这雨,是冷雨,却也是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蓬勃生长。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