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霓||春天书房(实力/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梁冬霓 发布:2023-03-15

走进春天的书房

春日融融池上暖。走进碧波荡漾、天鹅嬉戏的霞山公园,突与春风抱个满怀。

目之所及,皆是生命的葱茏、迸发、精彩。而赋予这些生命灵魂的,莫过于绿叶芬芳间掩映的一间书房——善雅书房。

白墙玻璃门,青翠的散尾葵与轻盈的天门冬在门前点缀,清新优雅。门外的空地上帐篷下,几张休闲桌椅,像是宁静的伏笔,预示着你将在此处,听到内心深处安然与自在的声音。

每来一趟,我必到书房闲坐看书。一楼多是中外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社会经济学读物和儿童读物。原木色的书架和木凳木桌,朴实,亲切。厚重的长方形木桌,摆放的文房四宝,看上去庄重、大气。也有两人对坐的方桌,方便熟人一起看书或小声探讨。在儿童读物区域,桌子是巧圆的,凳子也圆木凳。整个一楼,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有抚慰人心的温婉和童趣。

沿着阶梯上二楼,阶梯边的墙壁嵌着高不可攀的书架。抬眼望去,哲学类书籍目不暇接,哲学家纷纷走入眼帘。黑格尔、康德、罗素、尼采、孔子、孟子、老子......思想者都在这里,你想跟谁深度交谈都可以。想要再看清更上层的书架上摆放什么书,非得搬张凳子站上去不可。常有学生在二楼读书、写作业。来到这里,脚步也特别轻,生怕打扰他们。但有时也会有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辩论赛等。较之一楼不同,二楼是开放、活跃而又静穆。

书非借不能读也。在这个安静的空间,我读了不少书,也借了不少书。图书馆离家远,而这间书房,正好满足了附近居民读书借书的需求。周末闲暇时,我常在这里读书,书香与一楼柜台咖啡香互相萦绕,坐一下,便觉身心惬意,灵魂生香。翻开历史书籍,即刻沉浸于王朝兴灭的风云变幻中;或是品一品诗词,在古人的日升月落中徜徉,忘记时间的存在。好几次,合上书本时发现天色已黑,才匆忙起身,踏着星光回家。

有一次看到一本好书,想借回家,但摸摸口袋,忘带借书证,又不忍释手,似乎一放手就有一种永别的痛。先生刚好出差,没人给我送借书证。我摩挲着书页,情急之下打电话给小弟,叫他即刻带身份证来办借书证,几乎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小弟不敢怠慢,大老远匆忙赶过来,办了借书证后,我才得以捧着心爱的书本回家。事后想想,觉得自己太过于执着、蛮横,为什么非得那天借不可呢?但是想一想,又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对书本的痴情也不算出格的事了。

曾几何时,斗门这座小城,书房陆续多了起来。南门村的毓秀书房,六乡的玉兰书院,斗门旧街和各个公园的善雅书房,悄无声息,把这座城市润泽。也曾在旧街的书房驻足,那里怀旧的家具、家电,古老的吉他,也深深吸引了我。复古的韵味更让书房平添一丝光阴的味道,不经意就去除了人心的浮躁。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书房都像个隐者,低调地存在着,却又把阅读者带入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

更重要的是,走进书房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学生与中青年人。书房里安静读书的身影,成为这片土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这些惠民的书房,如一盏明灯,照亮读者精神的通途。每个市民都可卸下一身尘埃,走进书房,在书山寻径,书海泛舟。阅读可以提高修养,阅读者拥有碰撞的思想与思考的火花后,无形中也推动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建设,提升城市的气质,让城市更加向善向美,高贵优雅。

四时读书,书籍都如春天一样温暖心灵。心情悠闲时读书,如沐春阳,万般自在;伤心失意时读书,扣人心弦之语如春风抚慰,镇定愁肠。这些书房就像春天,安放着众多人的灵魂,也治愈着四季留下的风霜。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那日,在春和景明中走进书房,择一窗边的位置而坐,阳光斜照,暖风和煦,那一刻,心中无尘,万物皆安。

手握一本《庄子》,内心如与鲲鹏做伴,驾乘双翼,获得精神自由与满足。偶尔望向窗外的春花,尤喜那一树洁白的宫粉紫荆,正如繁琐的生活被书本过滤后存留的底色,简单而纯粹。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