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梅花盛开的东明村
小寒一过,东明村就开始暗香浮动,村里便渐渐喧闹起来。我和阿美几个老友闻香而至,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午后,来到了这“青梅之乡”。
▲东明村(本文图/郑金雄 摄 巫晓玲 提供)
下了大潮高速,一条双车道沥青路直通村里,放眼望去,远处群山如黛,山竹葱茏,路旁田园里,有村民正在劳作,数株梅花散落其间,白梅点点,道旁红叶石楠叶子正红,我们似乎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东明村是我老家饶平的一个古村落,始建于明朝初年,地处闽粤边界,与福建省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接壤,属革命老区。
进得村来,只见东明溪从村前流过,流水潺潺。我们走进党群服务中心,这座黄色建筑汲取了潮汕民居和客家围楼的建筑风格,很是特别。在明亮通透的展厅里,我们见到了村书记,他听说我们过来采风,很是高兴。陈书记说,东明村原先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里贫困落后,这些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东明村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建设,开发人文生态旅游,这座被藏在山旮旯的小山村终于焕发了生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也因此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他让工作人员阿婵带我们去村里游览。
▲梅树下
从赏梅小径往后山走去,时不时有一两株寒梅从竹篱间、矮墙头、小巷拐角处探了出来,横斜疏影的,梅花香沾在我们的衣袂、鬓发、唇角,一路跟随。待到后山,更见梅花漫山遍野,冰清玉洁,凝如白雪,在微寒的晚风中,花落纷纷。在广州,我每年都去白云山梅花谷、萝岗香雪公园看梅花,城市里的梅花大都显得热闹繁华,而东明村的梅花,深藏山谷,且多为老枞白梅,虬枝老干,如龙蛇盘曲,在暮色中则显得有些清冷,高标隐逸。梅树下,有少女穿了汉服,宽袍广袖,翩跹而行,冬日残阳从花枝间穿过,洒在她们年轻的脸上,忽闪斑斓,倒给这清幽的花海添了暖色,此情此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
听阿婵说,这里的青梅果大、皮薄、肉厚、核小、酸度适中,很受人们青睐,每年3月下旬至5月初,青梅成熟,这片梅林便会热闹起来,果农们挑着竹篮竹筐来了,客商们也来了,寂静的山谷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我想象着一颗颗玲珑的青果,被摘下,被腌制成酸甜的梅子酱,被酿成清冽的青梅酒,不禁牙根发软,满口生津,我的心在花香氤氲的山风里沉醉。
东明村不仅是“青梅之乡”,还是“竹编之乡”。在这里,除了盛产青梅,竹子也是随处可见。于是村民们就地取材,做竹编、竹器成了他们的“绝活”。每到农闲时节,人们都会坐下来编织簸箕、斗笠、篮、箩、筐、筛等。刚才我们从村里经过,就看到不少村民坐在自家门口做竹编。其中有个小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座石头围屋,墙上挂着一面彩旗,上面写着“陈东旗竹编”,屋前摆着一张小木桌,上面是几罐腌酸梅,地上则放着几个竹筛竹筐。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一张竹椅上,一根根竹篾在他手里上下翻飞,左右穿梭,渐渐地,一个竹器的雏形就出来了。阿婵走过去,熟络地用客家话和老人打招呼。她跟我们介绍,这位陈东旗老人是村里目前年纪最大的竹编手艺人,今年90岁了,家里人都让他好好歇歇,可老人说干了一辈子了,闲不住,还是每天都坚持做竹编。别看一个小小的竹器,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呢。我望着老人瘦小但结实的身躯,望着他双粗糙但灵活的手,突然想到了郑板桥的那首《竹石》,匠人匠心,陈东旗老人对传统手艺坚守而执着,不就像他手里的那些竹子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离开的时候,阿美买了个竹篓,20元。
▲地上如雪
从梅林出来,我们又去了老楼。东明村多为陈姓客家人,客家风情浓厚,围屋是东明村的一大特色,我们去的这座客家土楼,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地人称“老楼”,至今仍有村民居住。走进大门,我惊奇地发现,和我以往看过的围屋大相迥异,这座围屋里面竟然是高低错落的。阿婵说,这里的围屋是依山而建,前低后高。我从里面的石阶走上去,四下环顾,围屋的房间大都已坍塌,只余竹门虚掩,断壁残垣,长满了荒草野花。围屋前楼的部分房屋倒是大致完好,只是岁月沧桑,垂垂老矣。院子里,石磨石臼石井,废陶罐老稻草旧农具,常见的农家场景。墙外青山连碧,暮霭沉沉,落日余晖从门楼上古老的黛瓦越过来,光影里,院子中间那两株白梅,花影摇曳,银波潋滟,飘然出尘,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树上挂着红灯笼,所有房门贴着对联,这一切,让这座残缺破旧的老楼有了一种奇异的美。
天色渐晚,村里炊烟四起,刚才还坐在树下做竹编的村民也开始进进出出,准备淘米洗菜做饭了。鸡鸭们也开始回窝了。对于我们这些过客,他们不惊不喜。对他们而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来人去,花开花落,生活本就如此。
在梅香和烟火气交织的小山村,我想起了清代宁调元的《早梅》:“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久恋梅林,一枚明月徐徐升起,我的乡愁又犯了……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