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咏柳
在人才济济的唐朝,贺知章的名气不算很大,他却在柳树与春色之间找到了最完美的表达,单一首《咏柳》,足以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芳千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婆娑迷人的春色,这生机盎然的图画,谁读了不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柳树是早春的使者,万物复苏的见证。柳条和燕子,几乎就是春天的剪影,妇孺皆知,并深爱之。除了贺知章的《咏柳》,唐诗宋词中咏柳咏春的佳作数不胜数。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陆游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以及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等。
古往今来,柳树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树种。无论是皇宫大院还是穷乡僻里,到处可见它婆娑秀美的身影。柳树极易繁殖,折枝插条即可成活,而且适应性强,无论是江南还是塞北,坡坎还是水边,都能很好地生长,即便是酷热的沙漠,也有倔强的沙柳和红柳。
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柳丝是重要的符号,代表着柔情的思绪、不舍的牵绊和无尽的思念。《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时柳树多栽种在路边舍旁,朋友远行,恋人送别,依依惜别于柔柳之下,眼看着就要各奔东西,情谊长长却又不得不分别,情急之下,折柳相赠,以寄相思。再者“柳”“留”同音,依依难舍之情不语相知。最经典的,自然是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后来被谱上曲调,便是一咏三叹的《阳关三叠》。至于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已不单是离别之情,而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了。
柳树是落叶植物,在许多地方入冬天后会删去枝条,成为光秃秃黑沉沉的砍头柳,灰色天幕下,粗笨的树干看上去凝重、简练,就像是沉默的背影。然而春天一旦来临,它内敛的生命力便会喷薄而出,抽出嫩黄的绿芽,成为早春的使者。
无论朝代怎样更替,世事如何变迁,人生多么坎坷,柳树年年会绿,桃花年年会红,单这柳绿花红,春光无限,就让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
作者简介:杨伟,笔名羊白。陕西汉中市汉台区作协副主席。文章见《青年文摘》《读者》《意林》《山东文学》《广西文学》《北方文学》《天津文学》《佛山文艺》《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出版诗集《上帝给我纹了身》,小说集《祖母绿》《左右人生》,散文集《一棵树长成不容易》。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