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晖||银滩上的北海(实力/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章晖 发布:2023-02-15

到北海赶海 

到北海时已是正午,根据兰的攻略,我们前往小吃街。

一条名叫侨港籺仔街的小吃街,很是热闹。人们或挑选小吃或坐着用餐。一条充满人间烟火的亲民食街,原来是一条安置楼的通道,虽不长,却成为侨港美食的一张名片。街道两旁,热火朝天的炸、煎、炒、蒸、煮,出炉金黄的油条、煎堆,诱人的叶粽、虾饼,还有烤生蚝、扇贝等。盛一碗现磨的芝麻糊或花生糊,再尝一尝不同味道的籺,籺仔街的如烟流年便滚滚而来。

据悉,籺,粗食,主要以糯米和粘米为原料,馅可荤可素,可甜可咸。《辞源》上说,籺,米麦的碎屑。从西汉时的糠籺,后经过漫长岁月的跋涉,不但改良成一道美食,也成为岭南两千年饮食文化的结晶。

在籺仔街,来份热气腾腾的卷粉,淋上微酸甜的汤汁,让舌尖在一座城市的味蕾游走。临走前再打包两份小吃,已很知足。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后街。踏进侨港风情街,宽敞的街道,充满了异国风情,越南式混合北海风味美食,特色小吃,海鲜,烧烤店,甜品店,疍家海味手礼,阿婆牛杂等,让人对琳琅满目的美食欲罢不能。你看,侨越世家的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招牌上的越南卷粉,春卷,各种华侨小吃,已成传承手艺,侨乡品牌。在街头,来一杯现榨甘蔗汁,便能带走侨港风情街的甜美记忆。

出侨港风情街,便见侨港湾,碧绿的海水如镜。

被称为天下第一滩的北海银滩,我已来过数次,但总让人迷恋。无边无际的海,波光粼粼,似无数的银鱼跳跃,海上快艇驰骋,海上游艇从容。冬日的海湛蓝而宁静,虽没有夏日冲浪的浪漫,但阳光很暖,人们脱掉鞋袜,光着脚丫与海亲昵。沙滩上,亲子场景很温馨,孩子们用铲子在沙中淘宝,小桶装着童真,装着大海的歌谣和遐想。

赶海啦!爱钓鱼的四哥仔发来信息。曾看过不同地域的海,赶海却是头一回。我想象中的赶海,以为在一种仪式感中祈福,欢迎满载而归的渔人。

我们赶往银滩的东边,退潮的沙滩松软,星星点点的脚印,远看,像大漠,响起了驼铃声。

退潮的海再次演绎沧海桑田。来不及抽身的海水变成了浅湾,溪流。人们赶海挖蟹,拾贝,成群的鸟儿赶海觅食。

附近的村民赶海挖沙虫,女人头戴斗笠,口罩,手套,着长筒鞋,全副武装,仅留一双饱含风霜的眼睛。她们能根据沙虫的粪便准确判断沙虫所在位置。腿上挂着网兜,将挖出的沙虫放到网兜,多了再转移到桶中,他们将挖到的小沙虫留下。我问一阿姨一天能挖多少,她说不一定,多时可挖到两斤,而一斤沙虫能卖几十元。看着他们挥着大锄头,低头,弯腰,捡沙虫的动作,与大地上的农耕者如此雷同。当沙虫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一定有人会闪过谁知盘中餐,条条皆辛苦的沙虫来历时光如驹,当年带着看海的小孩们,已长成了大小子,扬帆的青春澎湃成海。他们在沙滩上奔跑,逐梦。在浅湾淘扇贝,捉螃蟹,不亦乐乎。

我追赶海鸥,海深处,仅能看到白色的光影。那一汪一汪的海藻变成了绿洲。遍布的贝壳硌脚,以一种痛感传递海的沧桑。贝壳生于海,葬于海,也曾卑微而高贵地活过。而长于贝壳上的海藻,成为了搁浅的袖珍船。

我很好奇那么多木桩为何系有尼龙绳,尼龙绳上长满海藻,人们在海藻里拾贝。一阿叔告诉我,原来是让船不可逾越此线,以免受损。

天渐晚,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小伙伴们也不例外,大海馈赠满袋扇贝。

煮一锅海鲜汤,炒一盘扇贝,邀串门来的邻里围炉而坐,品茶,饮酒,尝海鲜,炉中的篝火增添新年的温暖和喜庆。天空群星闪烁,那弯新月,穿越云层,勾勒出一条北海远古的海上丝绸之路。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593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