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端雄||信宜“古粽”(春节/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杨端雄 发布:2023-02-01

古粽情缘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地域上北麦南稻,造就了饮食文化上的精彩纷呈,然而粽子却能够突破地域上的限制,流传于大江南北,成为国民共同的味蕾记忆。

粤西信宜茶山的粽子被称为古粽,对于这个称呼,我曾询问过村中老者,但已无人知晓称谓来历。查阅史料,据说与冼太夫人有关,原是冼太夫人行军打仗时,所带的蒸熟行军即食粮食。因源自远古,为了区别大油大肉的裹蒸粽,当地人称之为古粽。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是,“古粽”这个古朴的称谓已深植家乡人的心中。

家乡古粽的记忆总是与童年、乡愁以及祖母联系起来,每每忆及,古粽的清香与深情总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古粽是人与自然相互成全的艺术品。古粽叶采用的是一种陆生芦苇的叶子。芦苇是最早被记载的粽叶,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喜湿植物,叶片无异味,今天仍在家乡流行。祖母就像是行走的地图,她了解家乡每座山所蕴含的宝藏。山猪岭有条溪流从群山里流出,祖母准确地掌握了溪流两边粽叶的生长位置。而绑古粽用的是一种叫簕古的植物。这种植物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祖母常常用簕古、灯芯草、淡竹叶煲凉茶给我们消除病痛。祖母知道簕古在沟坑口就有生长。祖母还知道庙背岭的石崖边有几棵正宗的金银花,锅铲坪顶有成片的黄牛木。祖母深谙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从来不会做竭泽而渔的事,无论是摘粽叶,还是采簕古,或是摘金银花、黄牛木叶,从来都是只取所需。她总是告诫我们,要留种,不要弄灭绝这些大自然的恩赐。至今多年过去,烟雨朦胧的天底下,戴着竹叶帽,披着蓑衣的祖母用柴枪一头挑着古粽叶,一头挑着簕古,蹒跚着归来的景象依然在记忆中来回呈现。

古粽叶被叠成整整齐齐的一沓沓绑好挂着瓦屋的屋檐下,簕古堆在屋门前,祖母和阿婶用镰刀将两边、中间的尖刺去掉,然后用小刀在中间一划,簕古纤细的腰身就修炼成了古粽藤。最后古粽藤也会挂在屋檐下与粽叶一起被风干。它们在等待着时间的召唤,等待一个属于它们闪亮登场的日子。

记忆中,端午与大年初一是家乡与古粽亲密接触的两个时节。端午处在夏天,更多的记忆是祖母在家里挂艾草,下午督促我们去流经村中的三岔河淌龙舟水,以期带来好运。反而,对于古粽的记忆较为淡薄。而大年初一才是家乡与古粽的深情相逢。

大年三十晚,祖母将挂在屋檐下的粽叶、粽藤取下,清洗后再放到大铁锅里用水煮,粽叶、粽藤已开始散发出清香,后捞起放在大水盆里用水养着,静待大年初一的到来。

大年初一的鞭炮声、贺岁声、欢笑声此起彼落,多年之后,我依然无法遗忘家人齐齐上阵包古粽的情景。阿婶用剪刀修剪好粽叶,祖母将五花腩切成细长条,加入五香粉提香。家乡的古粽材料简单直接,即使是在物资丰富、经济许可的今天,依然会坚持糯米、五花腩、五香粉这三种材料的传统。一家大小围坐一起,年长者示范指点,年轻一代热情不减,小孩满屋厅嬉戏,欢声笑语,温情而幸福。大人们将粽叶折成插兜状,把泡过的加入花生油的糯米放在粽叶插兜中,压实起条凹坑,摆放五花腩为心,再铺上糯米压实,后再取粽叶裹包,然后用勒古捆扎。长粽、笔粽、三角粽等形状各异的古粽在家人们灵巧的双手下堆满了台面,架上铁锅烧上柴火,煮上满满的一大锅,柴火的加持,热量升起,厨房弥漫着古粽的清香。古粽煲熟,先敬先祖,祈福禳祸。祖母虽目不识丁,但见识甚多,对后辈的教育极为重视,祈福之时,必持笔粽(必中),叫我陪同前往。这也促使我对于学业从不敢懈怠。古粽一部分用来探亲,给亲朋好友分享,另一部分留在家中享用。印象中,古粽会伴随着我们到农历二三月,度过初春。

倒春寒的早上,祖母在炭火上架起火钳烤古粽,将古粽拨开粽叶,用粽叶垫底,炭火的热量将古粽烤得四面金黄,外香里糯。祖母将长粽一分为二,分别递给我和阿哥,我们狼吞虎咽,意犹未尽,倒春寒也在古粽的美味中变得毫无脾气。或者,在铁锅里添上白花花的猪油,将古粽切成薄片,然后用慢火细细地煎,煎至两面金黄,用筷子夹起放进嘴里,刹那间,古粽的香气在唇齿间流转,布满了整个童年。而祖母对于我们的怜爱之情,也在古粽的香气之中变得愈发弥足珍贵。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也有幸品尝过肇庆的裹蒸粽、电白的灰水粽……不同的粽呈现出了不同的味觉感受,但是依然对家乡的古粽最为钟情。粽的千变万化,是为了满足味蕾对于不同味道的追求,但是家乡不变的古粽内涵丰富,它不仅仅守住了食物的本真,特别那种记忆中的味道,更是对于逐渐远去的乡情的坚守,以及粤西人千年的乡土文化的传承。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