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山下风情秀
在汕尾市长沙湾入海处,海洋与陆地的边缘有一个古村落红草镇海头吴村。村子后面有一座海拔一百多米高的山峰,因春天山上开满红花而得名。
红花山,虽是小山峰,相对周围低洼的地势,它又是一座高山。站在山顶上,环顾四周,自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触,方圆几十公里,田园、水泽、乡村都可尽收眼底,让每一颗对这片土地饱含热爱的心灵洋溢着千般爱恋。
▲红花山下的海头吴村,以及村前三江景色(本文配图/ 陈辚 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背山朝海的海头吴村自南宋元初建村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民风淳朴。有县志可查,其后人考取功名,自明至清,进士、举人和贡生多人。其中,清1751年状元吴鸿(浙江仁和县人),也是海头吴村的后裔。但使海头吴村声誉闻名海陆丰地区的是有 “吴半县” 之称的吴坦夫。明嘉靖年间,他在海丰七都的田地山塘达几十万亩之多,拥有杨安、金锡渔港塭田十余口,盐灶千余户,商船百艘,其财产富足能抵半个海丰县。如今,走在古村弯曲悠长的举人巷、秀才巷,听村里老人讲先人吴子昌在海丰赈饥、捐建表忠祠,捐修方饭亭及孔庙的旧事,或听听他们细数这里“耕读人家”的子女好学的一个个事例,或听村干部讲一讲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可以随意走走,美景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池塘冒绿萍,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溪河,绕农户唱着歌谣,缓缓流向村外……在低回漫步之间,让人流连忘返,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转身,掉头,就可能邂逅一口古井、一座古祠堂、一块石碑、一对旗杆石,深情地端详着这些古村沧桑的印记,回响的足音竟然有些古典悠扬,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让阅读的思想倏时展开羽翼。原来眼前所遇所见的,是为了让你以一种特别方式认识这个古村的人文景象。
去年12月30日中午,阳光明媚,我和宇儿从汕尾市区驶车约20分钟来到红花山下海头村,村前是上百亩的盐碱湿地,生长着一片又一片密密麻麻的芦苇,绵延几余里,苇花飘荡,追逐着阳光的影子。紧挨着芦苇湿地是一个又一个养殖蚝、鱼、虾、蟹等的塭场。它的面积有上千万亩,一直延伸到长沙湾畔,三三两两的白鹭在芦苇湿地和塭场上盘飞翔,形成了生动美好的场面,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红花山虽不高,但山上草林丰茂,途中多有险峻峭壁,登山有熟人引领,我们就是上红花山,在家住海头吴村的朋友海引领下,转骑摩托车绕过塭场的堤坝路来到山的西南方处,在一片草木丛中,找到一条绿树掩盖的羊肠小道,蜿蜒至山的深处。阳光稀疏地照着落在小道上相思树叶,山风摇晃着它们的身子,小道的右边是一株株的相思树,左边也是相思树。满山遍野的相思树,横柯上蔽,负势竞上,应饱含着顽强奋斗,生生不息的执着。我是特别喜爱相思树的,它们黄色小花,芬芳浓烈,每次见到相思树,我就会想起小时在家乡池塘旁相思树下,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小道崎岖又湿漉,行走时需防打滑。沿课路而上,可看到山上零星点缀着各种野山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缤纷烂漫。密林里不时传来小鸟的鸣叫声,还有山溪的流动声,空中流动着泥土和树叶的清爽的空气。约16分钟后,我们就先后抵达山巅。风烟俱净,山下沃野千里,江流纵横交错,呈现出一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冬日田园水乡画卷。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站在山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暖阳映照,“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俯瞰山下,绿水绕村庄、房楼鳞次栉比,宽敞的村道两旁皆是绿树。远眺,满眼风光多闪烁,美不胜收,漠漠水田飞白鹭,为冬日的田野增添了灵动与有趣。水网、农田、村庄和海丰县城映入眼帘,青山绿水嫣然朦胧一片,河光山影,闪烁着阳光,染得山水多了一份多彩的颜色,生机盎然,秀丽景色,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朋友海说,正在建设红草镇黄江画卷水乡风情—梧围村、海梧村项目,如在红花山上建设一个小公园,可尽情欣赏江海婉转,水乡山郭,白鹭翔飞构成的美景,相信红花山会成为一个旅游观赏打卡热点。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这次看不到山上盛开的红花,来年春暖花开,我将带着春天的问候,再来这里寻找,愿我的每一次转身离去,都能收获一份感动和美好。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